文:高岚 心理学博士、教授,国际儿童心理学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无论是放假还是上学,熊孩子们最令父母头痛的一点就是“为什么不听我讲!”小时候叫他吃饭他说要喝饮料,一碗蒸蛋吃半小时,叫他洗澡一定要用吼的;上学后,功课从来不主动写完,叫他不要玩电动还是皮皮的继续玩,跟他说上课要专心,走出门就忘得一干二净;等到变成青少年,问话不回,做家事叫不动,要求功课不要垫底还呛我管太多。这些叫不动的小屁孩行为,怎能怪爸妈爱吼爱生气!这种两败俱伤、心力交瘁的崩溃育儿恶性循环,何时能停止?
5种卡关,让孩子根本做不到
说起来小孩其实有点被冤枉,大人不断的从教养书上学“N招说话术”、“避开错误句型”,却未曾去理解亲子沟通之所以会失效,正是大人单向检讨自己应该怎么说,但未从孩子的出发点去思考,亲子沟通可能的5大卡关:
听不懂:爸妈说的话超出孩子认知范围。比方叫一个5岁小孩去“反省”,他头上会冒出很多问号,因为大脑中掌控反思能力的前额叶区尚未发展成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反省”。或是要求小一的学生写功课要有“纪律”,他也只能当作耳边风。
做不到:当爸妈一次抛出太多讯息,孩子无法一次到位。“要出门了啦,还在慢吞吞,电视赶快关掉、穿蓝色那件外套、袜子在床上……赶快,你只有10分钟!”当时间紧迫时,大人如机关枪般一口气抛出五六个讯息,但孩子的脑袋记不住,有抓住的通常只有最后那一句!
答不出来:大人气头上说话,孩子不知怎么回应。爸妈有时会有天外飞来的哲学家问句,比如盛怒当下问小孩:“为什么你不让我当一个好妈妈?”“你为什么不当一个堂堂正正的好哥哥?”凭良心说,这类问题真的有答案吗?
听不进去:反覆叨念,孩子自然当成背景音乐。“这题你明明就会却写错,还说你有检查,做事情跟你爸一样,不仔细又嘴硬,以后……”当一个重复、负向、情绪渐强的唠叨碎念不断回荡在耳边,会被当成一种背景噪音,小孩可与之自然共存,却完全听不进去,尤其是小男孩。
被误会:爸妈不给机会说明,孩子干脆关闭沟通大门。“王小明,跟你说不要打架,你今天在学校为什么打架,没收ipad3天!”“爸!那是因为……”“还狡辩!马上没收!”王小明没机会把话说完,他是为被欺负的同学打抱不平,他自己早就后悔了。但王小明没说话余地,已经被贴上坏小孩标签。
因此,爸妈想要真正说对话,不能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没有注意到孩子当下是否准确接收到讯息,一定得转个方向、摒除本位思考,了解“顾客”需求,从分龄的发展理论、脑科学、性别差异、心理学、父母效能学等科学根据,理解孩子的特质、能力与局限,才能说出孩子“听得懂、也做得到”的教养话语。
先自问“孩子为什么做不到”
教养遇到难题,父母应先自问“为什么孩子做不到”,而非先问“该怎么教”。因为搞不懂“为什么”,却一直丢出“该怎么教”的各种策略,很可能下错药,完全无效,只会让亲子沟通愈来愈挫折。
孩子的年段分为学前、学龄跟青少年3个阶段,可归纳出该年段对应的发展任务:学前是耐挫力的练习;学龄阶段重点是跟学习纪律相关的自我管理;迈入青少年最大的挑战则是自我认同与评价。
孩子长大,爸妈也要懂得换身份
此外,爸妈除了从科学角度来理解孩子的状态,也要跟着孩子长大、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才能找到亲子互动的最佳舞步。学前儿需要从往外探索中找到自我肯定,因此爸妈是示范好行为、给予适切赞美的教练;学龄儿需要一些策略当鹰架,不断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跟内在动机,因此爸妈是协助者顾问的角色;青少年追求自主跟自我了解,爸妈则是稍稍往后退的“盟友”角色,在信任基础下帮助孩子成长。
爸妈在盛怒之下说出的不恰当管教语句,比不说还糟,因此,爸妈“戒吼”是开启亲子沟通诚意的第一扇大门。心理学教授艾克曼(Paul Ekman)在《心理学家的面相术》中提到,当情绪压过理智,大脑会经历一段“情绪不反应期”,这段期间大脑无法接受不符合当下情绪的资讯,如果不反应期只有短短的几秒钟,则可迅速将注意力放在眼前问题做出反应;但若不反应期太久,则会出现不适当的情绪化行为,让人充满偏见,除非能觉察到自己的不反应期,才有机会重新找回理智。
说话术像丢接球,说了还要记得聆听对方的回应。黄伟俐诊所心理师陈品皓提醒,“沟通”是指彼此“双向”交换讯息的行为,不是由爸妈“单向”告知、发出指令要求孩子听话执行,因此孩子的感受跟想法必须得到相当程度的平等重视,“爸妈真要学沟通,就得先选择自己的姿态,是高高在上、还是蹲下来目光跟孩子直视。”
有效沟通大关键
记得跟孩子说好话要比坏话多
很少有亲子关系会因为某一句话的失误而永远打结,若双方互动不好,其实都是来自慢性、长期的侵蚀,比如爸妈经常无意识的否定孩子。
当家长来到我面前,说青春期孩子有多坏、多不听话,我都会反问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讲赢小孩,早骂晚骂真的有差吗?她也会请家长练习好话要比坏话多的说话原则,刚开始说可能觉得卡卡的,但说久了会变成习惯,常听好话的孩子会心怀感恩,因此要时常发现孩子小小的好,例如注意到汤洒了、自己擦干净这么小的细节。
对父母来说,直接下指令、要孩子别啰嗦就照做,比小心翼翼说每一句话、一次次给他们机会练习思考跟决定,便宜容易太多太多了,要改变并不容易,但只要有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从今天起,做个三思而后说、沟通高效能的父母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5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