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点,我正在办公室埋头搬砖(摸鱼),老家群里姑妈发了一条消息:“今天豆豆第一天上幼儿园,没哭没闹,老师奖励了一朵小红花”。
姑妈是70后,在老家的县城当小学老师,每次期末考试评比她的班级总是县里的前几名,一直都育儿有方,今年表妹才考进985。这二胎的表弟就无缝对接上了幼儿园。
姑妈说,“表弟的幼儿园就在她办公室对面,她下课就去瞅瞅他。”
听完这话可羡慕坏了我这位宝妈,我还在为娃的兴趣班、选幼儿园的事情一筹莫展,而表弟已经在轻轻松松的环境中开始了幼儿园生活,那里的家长没有过度焦虑、没有价值不菲的兴趣班,下课就可以早早回家,开开心心过童年。
纵观二线的教育氛围和老家氛围则截然不同,是大城市的教育pk太残酷?还是被收割的中产们太富裕?无奈还是盲从?
上周五和几个朋友聚餐,其中一个宝妈说:某周六的早上,她正在家里干家务,接到一个培训机构的推销电话。作为宝妈我们都习惯了各种花式培训,亲子游泳、少儿英语、早教...
这次她接到的也是一家儿童培训机构的电话,但电话内容简直是刷新了她的三观,对方让她把1岁多孩子送去学英语,说他们机构是只针对1-8岁儿童的英语机构,现在报名还有优惠大礼包,转介绍还有提成。
朋友就被培训机构给说恼火了,她反驳道:“我家孩子只有1岁所连尿尿拉粑粑都不会,怎么去听课学英语?” 对方还是依依不舍的说,"这边有很好的保育员,已经有大量的1岁宝宝来报名参加了,现在是学语言的好时机......",我们不禁感叹现在的儿童教育市场真的太疯狂。
在我们为孩子选早教选幼儿园头疼的时候,已经出了一种更早的英语培训了,1岁的孩子就可以去英语了??
其实孩子在1岁多时候最主要的是:学会日常交流语言,还有基本的行为动作,父母和家人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有一则关于幼儿园教育的讨论:南外的老师其实特别反对幼小衔接和超前学习,说父母和孩子的努力方向错了。幼儿园的孩子提前学习的内容,在刚上小学的时候确实会暂时领先,但是这部分的优势会随着年龄逐渐消失。
提前学很容易学的不扎实,尤其是快速学习的。
甚至有老师说,她一接触孩子就知道哪些孩子是公立幼儿园,哪些是私立幼儿园的。她还说私立幼儿园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公立幼儿园的后劲就来了。
,
国家学前教育的大纲对什么可以教,什么不可以教都有严格的标准,公立幼儿园会严格遵守这些教学大纲来上课,是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但是私立幼儿园迫于市场竞争会提前过度小学化。
孩子幼儿阶段,父母要做应该是给孩子好的陪伴,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会跟随孩子一生。多引导孩子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一个正真热爱的爱好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规则都懂,但是丛林中的人却不遵守。于是大家就变成了在同一个电影院里看电影,前排的人站起来了,后排的人不得不站得更高。
香港的纪录片《没有起跑线》则非常真实的描绘了中产育儿丛林的众生像。
宝妈Irene, 原本是一个很佛系的妈妈,她的第一个儿子出生时她佛系养娃,她没有给孩子报班,选择给孩子快乐和自由。
当他给孩子联系幼儿园的时候才发现,儿子已将输在起跑线了,别人家的孩子早就开始上早教班,一岁多就配合大人的表演,而她的儿子却什么都不会,直接在幼儿园学前班的面试中刷掉了。
这让她非常的懊悔,有了第一个孩子的前车之鉴,所以第二个孩子还没出生她就开始为他报了学习班,绝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除却这位香港妈妈的疯狂举动,我身边的这位妈妈也非常有“勇气”。
在一个亲子群里,一则消息让大家热议起来:一个211硕士学历的妈妈,为了让孩子获得公立幼儿园的入园资格去应聘该园的保育员。
最终这位高学历妈妈从多为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她入园,孩子也获得了入园资格。
教育这件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花钱、上学这么简单了,已经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生活状态了,为了孩子的学习父母可以牺牲自己的事业,为了孩子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父母是可以从金融从业者变成保姆的,再穷都不能穷教育,教育不易,父母不易。
80、90后这一代的家长多数是高学历高收入的白领工薪层,他们通过高考的独木桥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安家落户的,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蜜汁上心,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让孩子走上更高的阶层,或在大城市体面谋职。
这就是当下中国大城市儿童的教育写照,残酷却不得不从。
还有一位邻居,她家孩子和我们一样大,我家的孩子还在小区疯跑的时候他们家的已经去上幼儿园了,我随口一问,你们家孩子上哪家啊,她说就是这附近的XXXX,8000+一个月。
听完,作为搬砖工的妈妈——我,自闭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51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