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作为我国的重要节日之一最初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北宋,到了明清时代中秋节已经与元旦齐名并称为中国的两大传统节日。而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亦有很多的流派观点,最早有关于“中秋”这一意象的记载应该是在《礼记》中。
《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所谓的夕月就是祭祀月亮,这一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后来经过文人官吏的效仿传到民间,除了“祭祀说”之外也有流派学者认为中秋节的起源和古代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谓“中秋”就是指秋天已经过去一半了,农民为了庆祝农作物丰收及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就将这一天作为乡间最重要的节日。
而在我国古代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更是数不胜数,著名的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月饼起义等,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神秘传说使得中秋节的节日氛围更加浓厚,除此之外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多,例如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玩花灯等等。作为传统文人墨客推崇备至的节日,因中秋节而产生的文学作品大多寄托了传统美学的一些文化意象,借由本文我们可以从团圆之美、赏月之美以及饕餮美食等几个方面去论述中秋节与传统美学的奇妙关系。
一、“天涯共此时”的团圆共生
“团圆”是春节和中秋节共有的一个主题,但是两者之间的侧重韵味稍有不同。春节的美更多彰显的是喜庆,但中秋的美才是真正的古典美学。想要探索中秋团圆的古典美学,我们就不得不提及中秋节圆月意象的渲染,月圆与团圆在此相得益彰。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圆”在古人看来是“完整”,没有“欠缺”,“圆”又与“合”内在相融相通。之前的一个公益广告说:“无论是悲是喜,无论荣辱,无论是风是雨,也无论阴晴,他们都不曾缺席,关爱空巢老人,有机会请多出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游子的心里是对家人、朋友无限的思念。月圆之时,人们也希望家人团圆和睦,社会和谐,天伦之乐是人间最美的风景。
二、“月到中秋分外明”的古典意境
有关于中秋节,古典意境中表现最多的主题还是月亮。月亮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中的乡土情结,有着很强烈的家园意识。它在传统美学中被称之为“太阴”,与太阳代表中华文明中的阴阳两极。
从周朝开始,我国就有祭月的仪式且习俗一直延续,北京的月坛就是当年帝王祭月的场所。而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之美更是牵魂引魄。“意境”一词作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客观的景物与主观的思想感情交融的产物,情景交融,意境统一。因为中秋节这一特定的时刻,人们在欣赏月亮美景的时候都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亲人、朋友在这特殊的时刻却不能团圆,所以只能寄情于景,吟诗作赋,通过诗歌把感情表达出来。
“月下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看起来中秋的李白是孤寂的,但是诗仙自己却有着丰富的想象,试想将自己的身影、月下之影和杯中之影凑成了“三人”。这里面的月亮不单纯是客观的月亮了,而是赋予了诗人情感的意象。
现代学者在《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中指出“人对自然美的欣赏视角在不断发生改变,这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密切相关。”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这一意象上,情在景中,景在情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完“诗仙”说“词仙”,苏东坡关于中秋节的词被誉为是自古以来中秋题材诗词的绝唱,苏仙人在饮酒赏月中,逸神飞,神游月宫,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的感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你我天各一方,但是共同欣赏的是同一轮月亮,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圆月,不禁会联想到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在抬头欣赏这轮明月。
而中秋节除了景色美、意境美之外,还有许多的美丽神话传说,像上文提到的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就赋予了月亮特殊的审美体验,这些神话传说的渲染对中秋节的发展也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人们对于月亮的祭拜体现了对于自由、美满团圆生活的一种向往,特殊的寓意也使得这一天的月亮有着特殊的美。
三、饕餮美食的自然馈赠
说完古诗词中的中秋意境之美,咱们当然要提及中秋节最重要的一个风俗---“吃”。时至今日中秋节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而月饼一词源自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最初是用来祭祀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和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因为月饼是圆的,所以也寓意着家人团圆和睦,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而月饼寓意团圆的意向是从明朝开始的,据《西湖游览志会》中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月饼发展至今仅从产地上分别就有广式月饼、苏式月饼、京式月饼和潮式月饼四大派别。而且随着现代口感的不断创新,非传统类的月饼种类也已经越来越多。
而关于月饼的来历民间最为耳熟能详的就是朱元璋的故事。相传在元朝的时候,中原的百姓不甘忍受元朝的残酷统治。而朱元璋想联合百姓一起反抗,但是官兵搜查严密,军事家刘伯温想出对策,在月饼里面塞入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传到各地的起义军中从而推翻了元朝,这就是关于中秋节“月饼起义”的传说。
当然了,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可不仅仅是月饼这么一种,大家要知道中秋时节正是螃蟹上市的季节,螃蟹作为餐桌上的美食最早追溯到西周时期。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对“吃螃蟹”有着特别的钟爱。据记载曹雪芹吃螃蟹非常讲究,“持螯更喜桂荫凉,泼醋擂姜兴欲狂”。这种品蟹的风俗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人们吃螃蟹会搭配生姜、醋一起吃,因为螃蟹性寒,这样中和一下就比较完美了。
另外,早在清咸丰年间《顺德县志》就记载:“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节食田螺的原因也是八月田螺空怀,肉质鲜美营养,是食用田螺最佳的时期,所以在中秋节,不少家庭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除此之外中秋节还有吃芋头的习惯,寓意着辟邪消灾。而且中秋时节也是赏桂花、饮桂花酒的最佳时期。桂花最初是因其实用性而被人们认知,桂是作为食物满足人们的需要。中秋时节,桂花也是开得最旺盛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们仰望星空,闻着阵阵的桂花香酌上一杯桂花酒,全家团圆,尽享天伦之乐。
总结:中秋与美学的时代特色
传统节日和美学的结合,使得中秋节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民俗节日,透过美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挖掘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中秋节作为国内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其发展的长河中虽然有的风俗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但是其亘古不变的主题还是团圆。“团圆”是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情感,而借由美学思维剖析节日文化更有益于我们形成独特的民族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礼记》
《梦粱录》
《西湖游览志会》
《顺德县志》
《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31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