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常有网友在网上分享教孩子学习教到崩溃的视频,让人看着直发笑,在外人看着娱乐的同时,这背后暴露出父母教育孩子的很多问题。
“我讲了那么多遍,你怎么还不懂呢?”
“刚才教你的又忘了,你怎么这么笨啊?”
这是不少父母在教自己家孩子学习时,常挂在嘴边吼出的话。家长以为自己很认真地在教了,孩子不会那就是孩子的问题,然后便急躁起来。其实只是家长传授的答题思路,超出了孩子的理解模式。
《海蒂和爷爷》剧照
在家庭教育影片《海蒂和爷爷》中,富家小姐的家庭教师教海蒂识字时,海蒂怎么都不会,于是教师和管家便认定海蒂脑子有问题。但是当富家女的奶奶为海蒂读故事书时,故意不告诉海蒂故事的结局,告诉海蒂想要知道结局,就要学认字,自己去读接下来的故事。带着对故事的喜爱,海蒂主动学并且学会了认字。在奶奶和海蒂的交流中,藏着很好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侧面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2
“看到他磨磨蹭蹭不起床就生气”
“看到他挑食,不愿意吃饭,还得我去喂,就忍不住去骂他”
父母都会说,其实自己并不是有意吼他,孩子小时候不好好教育,长大就更难管教了,这样做只是希望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为什么孩子不配合父母呢?
1.孩子处于叛逆期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想摆脱父母的管控。在《育儿大师》的节目里,孩子玩得正开心,妈妈要求他去学习,孩子不愿意,妈妈便把孩子拎到墙边罚站,孩子情绪越来越激烈,最后妈妈使出倒数的方式,要求孩子停止哭泣。妈妈说用这种方式,是想让孩子能够冷静下来。
孩子还不懂情绪是什么
记得小时候,我妈妈也会用这种方式教育我,那真的是“被教育者”的“惨案”。当时特别伤心地在哭,心里特别委屈,但妈妈却在一旁“凶狠”地倒数,嘴上还威胁说如果数到几还不停就被打。出于畏惧心理,强忍内心受伤心情,憋着情绪控制眼泪,在妈妈的倒数声中害怕着,最后确实不哭了,但是那一刻却特别的“恨”妈妈。
其实孩子2-3岁就有了自主意识,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是一面镜子,孩子的自我意识会在身边人的反馈中形成,如果身边的人的行为是扭曲的,孩子也会习得。你对孩子大喊大叫,教育出来的孩子也跟着你学会了大喊大叫,也可能更容易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语言攻击,或者产生畏缩心理。
2.家长喜欢挑剔
《热锅上的家庭》有个这样的案例:书中16岁的女儿克劳迪娅在和母亲卡罗琳吵完架就会离家出走,两人关系十分紧张。女儿说母亲对他很挑剔,无论是房间,作业,朋友,所有的细节都要过问,这也成了她离家出走的原因。
但是母亲觉得女儿不听话,不尊重,总是违背她。这两人互相控诉着对方,都觉得是对方的错。
书中描述了母亲卡罗琳准备晚餐时发生的事。母亲准备晚餐时,突然觉得自己被繁重的家务压得透不过气,大声喊其他家庭成员过来帮忙摆餐具,只有女儿走了过来,其他成员依旧忙着自己喜欢的事。女儿摆好了餐具,母亲很生气问女儿,是不是只打算做这些。女儿当即愤怒地回应:去你妈的,要做你自己做。母亲听了打了女儿一巴掌,接着两人大打出手。
摆餐具这件事,其实是母亲把对大家的不满转嫁到了女儿身上,而爱挑剔,控制欲影响了她和女儿的关系。所以,当你抱怨孩子“不听话”时,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父母自己的原因呢。
3.家长错误的沟通方式
比如孩子没刷牙,妈妈就说:“你看你,又不刷牙。”孩子不会写作业:“你在学校怎么学的,不是教过你了吗?”劈头盖脸的一顿凶骂。生活在大喊大叫的环境下,孩子会有很大压力,大脑经常产生应激反应,这样只会让孩子的反应越来越迟缓,孩子甚至会怀疑,你是不是真的爱他,这时候你就要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情绪在作怪了。
4.自己积聚了情绪
父母说着说着就大喊大叫,只不过是家长在那时无计可施了,或者是因为孩子没有遵从自己的意愿,有了强烈的挫折感,同样,也许曾经他的父母也是这样教育他的。
当我们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又怎么会很好的去处理孩子的情绪呢?我们只看到孩子身上让自己不满的地方,想当然的是为孩子考虑,却浑然不知自己对待孩子的丑陋面。
3
家长大喊大叫,一般是情绪失控,怎么办?
第一步,首先,冷静下来,识别是自己的情绪,还是孩子的情绪。
第二步,如果是孩子的情绪激烈
一、陈述事实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把刚才的事情表达出来。
二、标识情绪
孩子还不知道如何解释情绪这件事,无法分辨,愤怒,害怕,委屈等,这时需要家长的引导。
三、接纳情绪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情绪是人本能产生的一种能量,接纳孩子的情绪,和他共情。
前两天,马伊琍出席某发布会提到了她的育儿理念,她说在育儿过程中学会了接纳,接纳孩子的优缺点,接受孩子身上可以没有自己想象的好的地方。她说:“接受才是最好的,只有在宽容的环境下,她才会在她自己的舞台上绽放。”
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爱,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情绪才会慢慢平复。平复之后,再和孩子讨论,以后遇到这件事该怎么处理。
第三步,如果发觉自己是因为孩子而愤怒,那就要分析自己是不是因为孩子反抗自己的命令,让自己不舒服了,告诉孩子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的影响,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对他的期望。
《不管教的勇气》里面说: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我们应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细心留意孩子的身心状况,避免过多的责骂。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过一首诗《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们是有生命的子女
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们经你而生
但是他不是出自于你
他虽然跟你住在一起
但他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爱
但不要把你的思想
灌输在他身上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也曾希望父母应该怎样对待我们,我们要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把你的人生强行复制到他身上。
Reference:
1.《海蒂和爷爷》电影
2.《热锅上的家庭》来源@樊登读书会APP
3.《不管教的勇气》【日】岸见一郎
4.《叛逆不是孩子的错》(美)杰弗里.伯恩斯坦
3.《父母为什么总喜欢对孩子大声吼叫?父母吼孩子的原因。》,来源https://www.fun48.com/article-394657-1.html
我是静夜思,誓与孩子共同成长,坚持阅读与写作,不断扩充自己的认知领域,希望通过写作治愈生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07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