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有意识地学习师德,翻了几本小册子,又觉颇有收益,被生活锤打产生的反弹性的戏谑有所收敛,以前择定教师职业时的使命感与崇高感仿佛又一次回归。职业理想似乎源于十几载学生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三位老师。
一位是小学一年级时语文老师,我们叫她娥老师。当时条件简陋的村小,教师大多是本村或者附近村子的,难得看到娥老师是从县城里下来的,虽年届不惑,但娟秀娴静和蔼斯文。她的言谈举止柔和如风,从不大声呵斥学生,惟关爱有加。冬日煦暖的阳光下,绽放着一脸灿烂笑意的娥老师与我们一起挤着晒太阳的场景是当时校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娥老师对内向文静的我还似乎特别偏爱,不由自主地就在我心里漾起了情感的涟漪,年幼爱羞涩的我也常常是眼里满含着依恋与亲近去捕捉和老师的身影,以至当时一些老师常撺掇我们结为寄拜母女。二三十年过去了,不知娥老师置身何处,她的音容笑貌却依然能够清晰地浮现在我脑海中。我想如果我能够,我的娥老师决不比魏巍笔下的蔡老师逊色。
第二位也是小学的语文老师,教我三年级,姓王。从他家趟过一条清澈的河水就到我们村小了。我们是王老师的关门弟子,教完我们三年级他就彻底退休了。但这一年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老师满头银发,清神丰姿,仁爱蔼然。他家学渊源较深,教我们知识绰绰有余,我们犹如蚍蜉游于大海,秋叶落于茂林。但老师那口半文半白方言式的普通话并不有利于我们的语言学习。
有一事件铭记极深。我们小学读书极重背写,很多篇目讲解分析完,有时间往往当即背写,第二天必检查。我们也常常争着比谁能背得早,背得快。我记得那次课上完就会背,上台。忘了具体的篇目,但里面有一个“因”字,王老师的“普通话”害惨我了,在他半文半白的“普通话”里,“因”(yin)常常读成“en”。我一路顺畅地背下来,到这个字时打疙瘩了,虽然听惯了王老师的方言音“en”,但根据前面学的语音的拼读规律,还是觉得该读“yin”。犹犹豫豫,几次更口,最终被几个平时不太友善的同学起哄嘲笑。我羞愤交加,当即从教室跑出来,跑到溪边旷野中去了,整个下午都没有回来。日暮时分,恹恹然回家,只见王老师与我妈都在门口翘首盼望,神情焦灼,显得十分担忧。还残留着的委屈顿时消融在他们的目光中。王老师轻拍我肩膀:傻孩子!听说,王老师整个下午到处找我。
虽然这事因王老师的“普通话”而起,但我一点都没有恨过他,真的,我无法恨他。小学毕业多年,我还常和伙伴们去看望他,并经常受到他的鼓励与嘉许。还记得一次,淳朴好客的师母要煮面条给我们当点心,少年羞涩的心态承受不住这份热情,想溜走,可并不年轻的师母却比我们还要快地跑过去关了院子的大门,“逼”着我们吃完那碗佐料丰富的面条,王老师就在旁边笑吟吟地看着……
读大学时,遥闻王老师仙去,无限怅惘忧伤。假期抽空约了几位儿时伙伴去他坟前祭拜。从此只能在心里默默纪念他了。多年后,在星海中学巧遇他的儿子,我的师兄,一个同样儒雅蔼然的中学语文教师,闲聊间,他说王老师来教我们时已是在县城退休后发挥余热的事情了,这不由得让我对王老师的怀念里更多了几分钦敬。可惜造化弄人,不久后,这位师兄也不幸患病英年早逝了,令人唏嘘!
季老师在初中教我一年多,但对他的印象是临近毕业即将分手时骤然加深的。那时刚经过了提前的中师考试,自我感觉很不好,我情绪极低落。在季老师的政治课上,我仍旧沉浸在这种极沮丧的状态中,茫然地出神。这时,平常不是特别亲近的季老师走过来,轻声问我:你怎么啦?我想他也许是观察了我很久吧。我带着一种极烦躁的口吻说:我考砸了!便没有心思再去理会他。谁知季老师并没有放过我这反常的举止。课后他专门抽时间找我聊,列举了许多例子包括他的亲戚他的学生在求学求职路途上不顺利的经历,开导我要放平心境面对一切。犹如阴霾在阳光的照耀与和风的吹拂下逐渐消散,我平静了下来。几天之后我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我不仅上了中师的录取线而且还被作为所在镇的最高分参加高师预备班的学习。我与季老师的距离骤然拉近,虽然马上就毕业了,但从此结下了一段亦父亦友的师生情缘,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近年来由于自己的疏懒以及曲折的处境,慢慢失去了与季老师的来往。但在心里,我依然深深地记得他,怀念他。
记忆中,还晃动着中考等车前匆匆跑去帮我去缝补断了的背包带子的领队老师,即将保送大学外语系时特意为酷爱文学的我争取中文系名额的不知名的老师……时光很快就泛黄了这些可敬的身影,但师爱点点,珍藏于心,纯如冰玉。
如今怀想,虽记不起前三位铭记深刻的老师教过我哪些具体的课程与知识,但他们的言谈举止在我心中的烙印就象三条深深的线条划过我的生命历程,并且可能他们就是我选择做教师的强大的原动力。
如此想来,尽管经师易为人师难当,但只要尽心尽力,付出真诚的关爱,给予理解和尊重,也许不经意间就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永久印象。想至此,脑海中蓦然跳上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其实推而广之,不单师生关系如是,上下属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又何尝不如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0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