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要排斥朋友圈
有人朋友圈里空空荡荡,什么也没发过,总会让别人以为自己被他拉黑了;
有的人发过几条,但是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了;
有的人是上来发过些东西,但因为经常看到别人在朋友圈里晒自拍、晒美食、晒猫、晒跑步、晒娃……有点受不了,某一天决定,不玩朋友圈了。
朋友圈也许确实没什么营养,你要写点正经的东西别人也许还会感到奇怪。但我们还是可以努力把它用好。
英国哲学家特里·伊格尔顿说:
如果人生确实有意义,那个意义肯定不是沉思性的。
人生的意义与其说是一个命题,不如说是一种实践。它不是深奥的真理,而是某种生活形式。
它本身只能在生活中真正为人所知晓。
人生的意义并不脱离生活,相反,它使生命值得度过,它使人生具有一种品质、深度、丰富性和强度。
在这个意义上,从某种角度看人生的意义便是人生本身。
你可以在朋友圈里记录自己的见闻、感想,偶尔跟他人互动一下,留下你的人生足迹。
02
不要迷上朋友圈,不要刷屏
我们之所以不停地刷朋友圈,就是因为想看自己刚发过的东西反响如何,有谁点赞了、收到了什么评论。
这跟我们大脑的奖赏模式有关,是很难控制住的。
但是,要尽量克制自己毫无目的地刷(发)朋友圈,更要克制自己不要刷屏。
03
不要高估自己的影响力
要明白跟微博相比,朋友圈相对是封闭的。
一位有名的大学教授曾说:
“微博”上的粉丝跟“朋友圈”里的好友有很大区别。粉丝意味着有偶像,是可以纵向计量的影响力动力,而友谊的概念则更加模糊和横向。
在“微博”上,总有人比你拥有更多的粉丝,也使得他们比你更有影响力,而与之相对,“朋友圈”的好友数量限制在500人以内,这是大部分人都能达到的成就,因此本质上算得上是民主派。
我们经常采用“微博”上的粉丝数量作为影响力的衡量标准,但我们不会用“朋友圈”上的好友数量来衡量。粉丝的数量可以无限扩大,强调潜在、剧烈的影响力动力学在起作用。
04
不要低估自己的影响力
美国作家冯内古特说,马克·吐温在他充满意义的一生的终点,自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他想出了让他很满意的六个字的答案:“你邻居的好评。”
邻居是了解你的人,他们能看到你,能跟你交谈。他们不像麦当娜或者乔丹的粉丝那么多。
为了获得他们的好评,你需要运用你在大学里学到的技巧,达到书上和前辈中的那些模范所树立的关于体面、荣誉和公平游戏的标准。
05
转发需谨慎
朋友圈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有时看到别人转发的一篇精彩、有用的文章,你也想转发,这时你可以直接转发,或者转发后注明来自某人的转发。
注明出处是否有必要呢?
一来这可以表现你尊重对方的发现权,二来万一转发的东西内容有问题,你因为注明了出处,也可以撇清一些责任。
如果内容真实性有些可疑,你注明的出处也是一种背书。
06
晒娃需谨慎
据统计,在美国,90%的两岁孩子曾经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孩子的照片已经超过了猫的照片。
英国专栏作家萨姆·莱斯说,可以晒的有:
胎儿的超声波图、孩子刚出生时的照片、孩子第一天去上学的照片(人人都喜欢看到穿着整齐的校服、脸颊红润的孩子)、毕业时的照片(一个很自豪、公开的时刻,看你能否抓拍到学位帽被扔到空中的照片)。
为了不惹朋友厌烦,晒娃要有节制。
07
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形象
每当新添加一个朋友,你大概都会去看一下自己在朋友圈发的内容会给对方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但你要知道,这对你来说是不可控的。
意大利哲学家奥瑞奇在《声誉》一书中说,我们都有“两个自我”:
一个是对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感知;
还有一个是存在于社会世界的你,你的名声,它是真实的事物模糊、变动、扭曲的形象。
你的名声源自你的行为,它又不是你,因为它是由他人的意见组成的。它是你的肖像,但你并没有委托别人去画。这第二个自我会对第一个自我施加一种力量。
一个人的形象从来都不是TA能控制的。我们的声誉总是被他人的情绪、偏见和兴趣过滤过的,反过来又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08
不要担心自己会嫉妒别人
美国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在《嫉妒》一书中说:
“我们的嫉妒大都无关痛痒,稍纵即逝。
我看到芭蕾舞男演员强壮的体格和优美的舞姿,心想要是自己也能像他那样该有多好;
我看到一本文笔无可挑剔、充满真知灼见的书时,心想要是自己也能拥有深邃的思想和完美的写作技巧该有多好;
我和好友共进午餐,发现自己点的是一桌人中最为寒碜的,我感到一阵沮丧的刺痛。
但这些感觉都不长久,与其说是真正的嫉妒,不如说是神往。”
我们会跟别人比什么?
爱泼斯坦开了一个清单:财富、美貌、权力、天赋和技能、知识和才智,还有好运。
这其中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靠努力能够取得的。
09
不要乱跟帖以及跟错贴
每有一位名人去世,一场浩大的“云悼念”仪式从朋友圈展开,这跟帖不掉档次,跟错帖就掉档次了。
10
不要海量发广告
本来不怎么熟悉的“好友”,一发广告就变得面目可憎,更加陌生了。
他们为数不多的毅力都用在了朋友圈,只要有一个赞就能继续走下去。但是重复的宣传让人以为这朋友是台朋友圈游街广告车,忽闪而过就算了。
生活里最值得重复的两件事,吃饭和睡觉。看朋友圈广告,不值得。
朋友圈这舞台,每天不可离手,赞与被赞之间带来不可多得的生活愉悦感,想起方蔚林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只是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太过稀薄,才想攥一把叫好声在手里。
素材来源网络
文明岛,你的岛!
微信搜索“文明岛”公众号
你要的好,我都能给你!
-End-
(点击蓝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如果喜欢,请君点看
若以为是,转走积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93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