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城之殇:宋神宗的逆鳞,鄜延军的耻辱
作者:九鱼亭;书房记团队作者
宋夏战争在熙宁变法后拉开了新的篇章,而这回是北宋的报复。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西夏国爆发内乱,梁太后囚禁皇帝李秉常,神宗果断抓住机会,发动对夏战争。分兵5对讨伐西夏,总兵力超过30万,可以说以灭国之势,这次战争的意图是想把西夏从地图上抹去。
起初,战争异常顺利,各路皆传来捷报,而最后失败的始作俑者则是一个官二代,高遵裕。史料记载“刘昌祚先至灵州,几得城,遵裕嫉之,故不用其计,遂以溃归”。刘昌祚负责泾原路,在灵州城下几次差一点就攻进去了,偏偏高遵裕命令停战,就此给了西夏军集结时间。
于是乎宋军在灵州城下失去先机,在西北的严寒天气下,只能失败而归。神宗千算万算,单单算漏了个高遵裕,是一招棋走错,满盘皆输。神宗对此自责不已,而他还没有放弃希望,在元丰五年,再次发动了对西夏的进攻。
原鄜延路将领种谔,建议以筑城的方式蚕食西夏领土,这都是北宋的老办法,虽然老套但是好用。种谔建议在银州修成,而另一位将领徐禧则想在永乐修城。史料记载“而禧与沈括定议移银州,城永乐,与谔始谋异,乃奏留谔守延。”
永乐城不说别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水源,在那艰苦的西北边塞,没有水源相当于死地。种世衡所修的清涧城,正是因为打通了水源才因此得名。徐禧没有统兵经验,就随意做主,最后不听种谔的建议,永乐城最后被修建完成。
很快西夏的骑兵来袭,永乐城地处边界要塞,在这里修城是西夏人绝对不会允许的,要不是西夏军队情报出了问题,永乐城根本也无法修好。这次西夏人是来玩命的,神宗上次的五路伐夏已经让其元气大伤,而这次的永乐城之战也是西夏部队的最后一搏。
面对灭国危机,西夏人集结了30万大军,军帐厚达10里,密不透风,而永乐城中有多少人?仅仅3万宋军,还有个不靠谱的主帅,徐禧。徐禧一心为国倒是不假,却没有脑子,面对无法战胜的危局,偏偏要以死相磕。
属下高永享对徐禧说:“城小人寡,又无水,不可守。”永乐城又小,还没有水源,根本无法守住。我们再看看徐禧的怎么做的,面对10倍的敌人,徐禧下令鄜延军开城出兵迎战,倒霉的鄜延军骑兵就这么成了炮灰。
宋军骑兵冲击敌军三次无法冲破,随即败退回来,步军在后也被踩踏牵连进去,死伤无数。于是所有军兵退回城池,据城而守。史料记载“鄜延选锋军最为骁锐,皆一当百,银枪锦袄,光彩耀日,先接战而败,奔入城,蹂后陈。”
鄜延军是宋军中王牌中的王牌,精锐中的精锐,正因为是精锐,所以他们坚决执行的统帅的军令。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没有选择退却,很快西夏兵再次开始攻城,为了拔掉永乐城这颗钉子,西夏人像蚂蚁一样毫不停歇,一次次被击退,一次次冲上去。
就这样在反复冲杀之,城下堆积了数万西夏人的尸体,最后他们踩着同伴的尸体爬上了城墙,宋军再也无力支撑,加上水源早已枯竭,全军覆灭。
“戊戌夜大雨,城陷,四将走免,禧、舜举、稷死之,永能没于陈。”在一场大雨来临之际,就要缓解城内水源问题,西夏则没有给宋军机会,城内军兵、百姓20万人全部被屠。
永乐城的失败,让神宗心性大变,身体每况愈下,再也无法恢复到那原来意气风发的状态。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徐禧也死在战乱之中,此次大败归结原因在用人不当。大将种谔、郭逵你不用,偏偏用了个徐禧,鄜延军如此王牌军队也毁于一旦,真是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
参考资料:《宋史·列传第九十三》、《宋史·列传第九十四》
作者:九鱼亭,书房记团队作者。书房,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能让你读很多书,涨很多姿势的自媒体平台。书房菌有一手绝活,把厚厚一本书的精华,用一篇文章讲明白,而且讲得有营养又有趣。
延伸阅读
王安石在事业鼎盛之时,为何突然罢相?
现代人以瘦为美,南北朝时期,有一人却因“胖”而死
权倾天下的严嵩父子,给内阁首辅夏言下跪求饶,此人结局惨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8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