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绍苏东坡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的生活背景。苏东坡一生的外在境遇和宋朝政治局势紧密相关。他在宋朝为官,是极具影响力的文人和官员,即使屡次被贬谪,离国都东京汴梁千里之遥,他的一句诗词,也会在很短时间内传遍京城。
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东坡,常常祸从口出,半生贬谪,锒铛入狱,甚至命悬一线。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重文轻武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立宋。在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军士拥立皇帝的事情早已上演三次,分别是:唐明宗李嗣源,后唐李从珂和周太祖郭威。
赵匡胤虽然是兵变的受益者,但是同样也担心武将对皇权的威胁。这份威胁奠定了整个宋朝的机运,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节度使把持地方政权的隐患。
但是对文人,宋太祖却表现出极高的期待,他在太祖庙里发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自此,宋朝开始二百年以文治国的历史。
边境威胁
宋太祖统一了中原和江南,周边还有契丹族的辽、党项族的西夏以及大理段式。但是对于北宋威胁最大的“燕云十六州”,也就是北京、天津全境,包括山西、河北北部。这块失地难收,始终是北宋执政者的心病。然而历史的诡谲也在于,北宋最终的覆灭,也与它有关。
燕云十六州所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大宋自建国以来,统治者就时刻担忧契丹铁骑由燕云十六州长驱直入,攻入大宋。
宋太祖赵匡胤在内府专门设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宋太宗赵光义试图用武力收复燕云地区,无奈兵败,之后宋辽之间进行长期的战争,北宋却一直未能收复失地。
后来,占领燕云十六州的契丹族,率兵南下中原,攻占汴梁,灭后晋,耶律德光登基,国号为“辽”。
积贫积弱
宋朝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几乎达到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巅峰。在宋代,商业税和关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宋朝形成了从东南沿海到日本和南洋群岛的庞大货币共同体。宋代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要远好于唐朝,宋朝在元符三年的财政收入就已经是唐朝最大财政收入数额的三倍。
如果说,积弱是因为北宋重文轻武,无力应对边患,军事上对外不振,那么既然财政收入增加,为什么还会积贫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冗兵”,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改朝换代后,解除战时状态,通常会施行军队复员,秦、汉、晋、隋、唐都是如此。但宋朝却偏不这样,很任性。宋建国后,军队人数逐年增加,太祖开国只有二十万人,仁宗时,已达到一百多万人,到了神宗年间,百年间全国军队士兵名额增至七八倍。北宋初年给予军职人员极大的特权,可免除差役和赋税;再加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使得农民转职军装,兵士人数激增。
宋朝的募兵制导致了冗兵之患,军士人数多,军纪却不严明,宋军缺乏锻炼,战斗力不强。募兵制的另一个恶果,是留耕劳作的都是老弱,造成了农村劳动力锐减,生产力低下。
募兵制也是终身制,国家养兵不用,兵士失去战斗力,造成国库开销的巨大负担。宋朝当权者也考虑到兵士戒惰,但出于对军人掌权要迁移,以防止地方上出现拥兵自重的局面。而没三年的军队迁移,又加大了军费的开支。
除了“冗兵”,还有一个弊端是“冗官”。宋代的任官制度有官、职、差遣三个体系。“官”是虚衔,决定俸禄的多少;“职”是荣誉虚职;而“差遣”一般是临时性的,拥有实权。这种分离的制度导致北宋官僚机构的重复设置,导致了北宋“冗官”局面的产生。这也导致俸禄逐年增加,直接加重了国库负担。
党争之祸
苏东坡成长时期,是在北宋仁宗年间。仁宗时期,辽国和西夏的侵略加剧,国内财政到了崩溃边缘。时逢西夏李元昊叛乱,仁宗命令范仲淹和韩琦平定叛乱,在好水川之战中,战事惨烈,宋军兵败。
面对内忧外患,仁宗决定改革,命范仲淹、韩琦、富弼同时为相,力图改革政治。范仲淹在改革过程中,罢黜了很多官吏,触犯了既得利益者,因此遇到很大的阻力。庆历四年,遭到嫉恨朋党的反对,仁宗决定废除新政。
在这一立一废间,北宋时期的朋党之争由此开始。
新旧党争前后有五十多年,对北宋的国运发展影响很深,发展到后期,转为意气之争和权位之争。被卷入党争的苏东坡,不趋炎附势,新政当朝时,他毅然上书变法中不合适的地方;旧党当政,废除新政,他倒好,又来组织,要保留新政中的亮点。
这样的苏东坡,如何合的了时宜?也由此经历了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3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