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香港首富李嘉诚宣布正式退休,让位给大儿子。从一无所有到富甲天下,李嘉诚创造了华人世界的商界传奇。
上世纪60年代,在众多投资者都撤离香港的时候,李嘉诚却大举进入香港房地产。同时,当他进入房地产业,也退出了过去经营的来料加工业,而这当时是人人争抢的风口。
80年代,很多人都不看好内地市场,李嘉诚反其道而行之,大举进入内地。
30多年来,李嘉诚系已几乎将旗下的业务全数引入内地,也让内地成为了他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当欧洲出现金融海啸的时候,善于审时度势的李嘉诚又大举出售内地房地产业务,转而投资欧洲公用事业,尽管内地房产市场一直暴涨。
之后,李嘉诚在全球5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 29 万名员工,经营着全球最大的港口、零售、地产、基建、能源、电讯和人工智能等业务。2016年,李嘉诚集团实现营收3,730 亿港元(约480 亿美元)。
退休时,90岁高龄的他送给后继者三个字——“知进退”。
01“知进退”首先要学习
5月4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第54届股东大会正式拉开帷幕,89岁沃伦·巴菲特和95岁的查理·芒格再度双双坐在主席台上,回答现场超3万人大会的提问。
沃伦·巴菲特曾经说:“查理能够比任何活着的人更快、更准确地分析任何种类的交易。他能够在60秒之内找出令人信服的弱点。他是一个完美的合伙人。”
芒格之所以能够快速分析,源于他庞大的知识储量。
在对一家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评估的时候,芒格会使用多学科,包括历史学、心理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等,进行系统性思考。将他打算要投资的公司的内部经营状况及其所处的、更大的整体“生态系统”做出全面分析。
从幼年,到人生巅峰,再到日趋年迈,巴菲特和芒格从来未曾停止过学习。他们如同“知识海绵”一样,吸收大量的信息和智慧。巴菲特每天阅读500页书,而在他事业发展的早期,他每天的阅读量是1000页。
巴菲特说起过芒格如何成功的故事,“芒格还是一名年轻律师的时候,每小时能挣20美元。但他思索道,谁是我最有价值的客户呢?想来想去,他觉得应该是他自己。于是,他决定给自己留出单独的一小时,每天早上研究相关的信息与学习。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做,既要努力工作赚钱,也要卖给自己一个小时的时间。”
日积月累的学习,让这两位传奇人物具有思辨性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而不是迷信专家和权威。在许多人云亦云的表像之下,洞察事物的本质,看到机会,进行深远的计划和安排。
人云亦云很轻松,独立判断很困难。
不盲从,只唯实,以自己理性思考的结论为依据,是“知进退”的基础。
02 “知进”要识时务
春秋末期,原来强大的诸侯国逐渐被智、魏、韩、赵四大权臣瓜分。其中智家的实力最强,他想联合魏、韩灭掉赵家。赵无恤得知消息之后一筹莫展。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张孟谈出现了。他主动请缨,找到赵无恤说:“我打算偷偷去见韩、魏两家。”
赵无恤非常不理解,问到:“现在他们已经结成联盟,你去了又能改变什么?”
张孟谈自信地回答:“我知道他们三家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韩、魏两家是被迫来进攻我们的。我和他们两家讲清楚厉害关系后,他们会反过来帮我们的。”
赵无恤欢喜万分。
张孟谈见了魏、韩两家人后,开门见山地说:“常言道,唇寒则齿亡,如果赵家灭亡了,那么依照智家的野心,下一个灭亡的就是你们魏家和韩家了。”张孟谈一番劝说之后,韩、魏两家答应帮助赵家共同灭掉智家。
于是,到了夜里,赵无恤杀掉了智家守堤的官吏,用水倒灌智军。趁智军大乱之时,赵无恤带着赵军迎头痛击,而韩、魏两家则从左右两方夹击,大败智家军,三家平分了智家之地。
此事张孟谈是最大的功臣,赵无恤打算将他封侯拜相。不料张孟谈对他说:“春秋五霸之所以能称霸天下,是因为这些君主能节制众臣,不让群臣有权势来控制君主。如今我功成名就,身居显位,位高权重,请允许我弃功名,抛权势,做回一个普通人。”
赵无恤自然很不高兴。但无可奈何,只得任由张孟谈解甲归田了。
三年后,韩、魏、齐、燕联手,赵无恤又一次遭受到围困的危机。
这个时候张孟谈再一次出山,他让赵无恤许了他吏大夫的官职。之后他又派出他的妻子出使楚国,长子到韩国,次子到魏国,幼子到齐国。
韩、魏、齐、燕四国纷纷以为赵无恤又重用张孟谈了,还互相怀疑对方已经与赵国联盟了。最终四方同盟瓦解,围攻赵的阴谋不攻自破。
知进不是横冲直撞和盲目自信,一味地前进。而是知道什么样的机会适合自己,应该紧紧把握。
观察时局的变化,顺势而为,积极进取。
正好的时机做正好的事。
03 “知退”需要智慧
2002年,董卿收到了央视递来的橄榄枝,她只身到北京发展。
三年的时间里,由于她专业的主持能力,大气的主持风格,董卿慢慢被认可。2005年,她被委以重任,担任春晚主持人。
2014年,董卿已经连续主持了10年春晚,连续8年被评为央视年度十佳主持人,连续7年被排在央视挂历女主持人前三甲。随着周涛、倪萍等众多前辈的退出,董卿凭借出色的业绩接任了“央视一姐”的位置。
她很忙,最忙的时候,一年她就主持了130多场节目和晚会。可是她的心中,隐隐有一个声音在呐喊:“你现在做的一切,是循着套路,还是因为激情和热爱?”
虽然她每天主持不一样的节目,但是早已有了可套用的模板,没有任何新意,也很难再有进步或突破。
于是她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暂离央视,出国留学。这一年她已经年过四十了,一旦离开,她可能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位置了。她夜夜难眠。最终2014年春晚结束后,她还是毅然地去了美国,进行一年的留学进修。
一年的访学,也是董卿一段心路历程,她突破了自己的舒适区。她的眼前,豁然开朗。
2015年,在春晚导演的邀约下,董卿的身影又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
不过,董卿的心里有了别的打算。她打算制作和之前不一样的节目,因此《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诞生了。
这两档节目,一时之间刷爆各大社交网络,备受业界和观众好评。不少重量级嘉宾,在演播室里掉了眼泪;也有太多观众在电视机前情不自禁,潸然泪下。董卿漂亮地完成了她事业的转型之路。
从2018年起,春晚上再没有看到董卿的身影。
最高明的归宿,莫过于在功绩昭著之际,及时抽身而退,这样能使自己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知进知退,看起来不过是一个人如何自处的小事,真正能有此大智慧的人却寥寥无几。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兴越国,消灭吴国,被尊为上将军。他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携西施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他三散家财后又富甲天下,被称为“一代商圣”。
从古至今,如范蠡一样名垂青史的伟人,就在于:
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顺势而为,同时,也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
当行则行,当止即止,才是立身的不败之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