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境内多森林、丘原、湖沼,地形复杂,因此无论是冬季战争,还是后来的“继续战争”期间,芬军与苏军之间的大规模决战并不很多。特别是1941年9月芬军抵达冬季战争前的国境线后,便就地转为防御,包括此后苏军反攻期间,双方的战斗以中小规模的进攻、防御以及伏击等短兵相接的形式居多,这使得手榴弹这种武器得到了特别广泛的应用。
《无名战士》片尾瓦哈拉与阿苏曼尼以冲锋枪和手榴弹相配合攻击苏军堑壕时,瓦哈拉准备投掷M32手榴弹。
凡是看过芬兰电影《无名战士》的人,都会记得片中洛卡等老兵以手榴弹和冲锋枪配合攻击苏军堑壕,先投掷手榴弹杀伤对方有生力量,进而用冲锋枪彻底扫清残敌的镜头。影片中段是洛卡与卡利罗图的配合进攻,结尾处是瓦哈拉与阿苏曼尼的合作,体现了老兵战术的传承以及新兵的成长过程。同样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还有《无名战士》中芬兰人使用的各种超大号手榴弹。
各种不同式样及大小的“卡萨帕诺斯”手榴弹
无论是新版还是老版《无名战士》电影中,均出现了正式名称为“卡萨帕诺斯”爆炸装置的超大号手榴弹。这种装置又称“挎包炸弹”,是苏芬战争期间芬兰人使用的一种半制式化的武器。虽然这种装置也称为手榴弹,但因其重量过大,实际上很难像手榴弹一样单手投掷。就其结构而言,它相当于以一枚M32长柄手榴弹作为引信的集团装药。一战期间德国就出现了以M1917手榴弹为基础的类似武器,1936年芬兰人又重新捡起这一设计,而且两者的结构几乎完全相同。芬兰军队装备这种武器的目的,主要是弥补当时步兵反坦克手段的不足,以这种装置的大装药量来攻击装甲车或者坦克,必要时也可以用来摧毁土木工事等其他目标。
科拉凯斯使用“卡萨帕诺斯”手榴弹炸掉苏军碉堡。由于它重量很大,不得不用类似扔铁饼的方式用双手扔出。
当时芬军常用的“卡萨帕诺斯”手榴弹共有两种,影片中均有表现。前一种,是科拉凯斯用来炸掉阻碍进攻的苏军碉堡的,是工厂生产的制式产品,主体结构就是一个装满TNT炸药的长方体铁皮罐,最常见尺寸为长160毫米、宽108毫米、高170毫米,一端安装有M32手榴弹的木柄和全套发火装置,整个武器全长380毫米,使用方法和手榴弹完全一样。这种装置根据生产厂家不同,细节上有多种变化,包括罐体上带有孔洞,可在使用前安装雷管,以提高装置安全性的型号。此外,一部分这种形式的装置在铁皮罐底边设有冲压出的铁皮钩,但其作用不是方便携带,而是用来挂在铁丝网上当作集团装药使用,为步兵开辟进攻通道。
这种“卡萨帕诺斯”手榴弹是用M32长柄手榴弹和炸药在野战条件下临时制作的
后一种在影片中同样是科拉凯斯使用的,但目标是结尾苏军反攻时滚滚而来的T-34坦克,该装置是在野战条件下由部队自行制作的,外观要简陋得多,相当于将若干块各重1千克的TNT药块连同包装纸一起,用金属丝或电线捆扎固定到一枚去掉弹体的M32长柄手榴弹周边,而且可以根据目标情况的不同,临时增减药块的数量。根据1940年2月芬兰陆军总部推广的经验,1-2千克TNT炸药就可以击毁轻型装甲车,或是严重毁伤坦克的履带,3千克足以摧毁重型装甲车以及T-26、BT-7等轻型坦克,而常用的4千克规格“卡萨帕诺斯”爆炸装置,如果能准确投放到坦克发动机舱盖上方,就能将一辆T-34坦克彻底炸毁,即使在炮塔或履带附近爆炸,也能将乘员震昏或使坦克失去机动能力。
科拉凯斯使用另一种“卡萨帕诺斯”手榴弹炸毁苏军的T-34坦克
由于它们重量过大,投放距离有限,使用者即使投放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有被爆炸后的破片或冲击波杀伤的危险,要想取得战果,不仅需要使用者有极大的勇气,很多情况下更要以生命作为代价。影片最后,科拉凯斯就是跃起将这种大号手榴弹投向T-34坦克时,被伴随的苏军步兵打中而阵亡的。事实上到战争后期,面对苏军坦克的滚滚铁流,芬军更多依靠的是德国提供的“铁拳”以及88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特别是经历了1944年6月被称为“流血之夏”的两个星期败退后,若不是得到了驻拉普兰德军库存反坦克武器的紧急支援,芬兰也很难避免全线崩溃的后果。
中原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使用的专打敌人坦克的“加料”手榴弹
无独有偶,类似的爆炸装置我军在解放战争中也曾使用过,只是制作方法略有不同,那就是将普通木柄手榴弹弹体的铁底敲掉,然后在弹体下方绑上1到2千克的“油甜炸药”(即敏感度较大的硝化甘油炸药,因稍带甜味得名,常被误作油田炸药),用于对付国民党军的坦克和碉堡都有很好的效果。当然,其制作和携带均不如爆破筒等制式直列装药方便,威力也不及炸药包等集团装药,这也是它们始终未能成为正式武器的原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2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