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补气补的是什么气?脾肺之气,尤其长于补脾气
上期的“聊美食,学中药”我们讲了当归,而民间用当归炖汤的时候,总不会放过黄芪,因为“当归补血、黄芪补气”已经深深植入了大家的脑海中。而在实际生活中,血虚常常伴随着气虚出现,所以大家都讲究一个气血双补。
黄芪是一味补气的常用药材,可黄芪补的气究竟是什么气呢?有的人会觉得头大了,因为中国人习惯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气”这个字眼也经常被混用,去看中医往往会说到“气虚”、“气血两虚”等字眼,血理解起来还能和实际能看到的血液沾点边,而“气虚”到底是什么虚?
黄芪
不论是血虚还是气虚,中医都是根据你身体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观察总结,分析判断得出的结论,并不像西医一样对是否是疾病有一个判定的数字指标。
气虚主要有如下的表现: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一动就出汗(自汗),一躺着就不想动,说话都懒怠说。
中医认为,人秉承自父母的气机为“元气”,身体一身的气机称为“宗气”,此外,五脏各有其相对于的气机,对应五脏分别是肝气、心气、脾气、肺气、肾气。
气并无实际形态,指的是脏腑或全身的气机,很多人理解为能量
黄芪味甘性温。归脾、肺经。功能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胃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黄芪补气,补的则是这脾肺之气。尤其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对于脾虚气陷、表虚自汗等证尤为适宜。
那么,应该如何挑选黄芪呢?
黄芪是豆科植物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
黄芪开花的植株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根头,晒干后切片,入方剂一般根据需要选择生用或者蜜炙了用。黄芪又被称为北芪、绵黄芪等,主要含有苷类、多糖、黄酮、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好的黄芪有如下特点,我们挑选黄芪的时候可以注意观察下,闻一闻,看一看,看是否符合这三个标准:气味浓郁、有菊花心、外白内黄。
香气浓郁、外白内黄、有菊花心
黄芪是豆科植物,它的根带着甘香的豆香味,气味浓郁的质量好;好黄芪的横断面中心有放射状的花纹,被称为菊花心;黄芪的颜色是外白内黄,靠近外面的皮部颜色偏白,而靠近髓心部分颜色略深,呈现出黄色。
黄芪又该如何用?有些什么禁忌?
广东人喜欢用当归黄芪炖瘦肉汤喝,还有用黄芪炖鸡汤、鱼汤、牛肉汤等,也可煲粥、泡水代茶饮,泡水的时候可以加入适量的蜂蜜。此外,选用蜜炙过的黄芪,更有利于增强补中益气的作用。
黄芪
黄芪的日常用量一般在10-15克,需要注意阴虚阳亢,表实无汗等证不能用黄芪。
多学点养生知识:脾气虚与肺气虚的表现症状有哪些呢?
中医认为脾主升清、主运化水谷精微、主统血。脾气虚弱的人,自然会影响到气血的运行,以及气机的升提,所以脾气虚则会表现出:吃得少,肚腹胀,尤其是吃完饭后更严重;大便溏薄,肢体困倦乏怠,少气懒言不欲说话,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浮肿等症状。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助心行血,并能通调水道。肺气虚则一身气机均会受到影响,肺气虚主要表现为:咳喘无力,气短,稍为运动一下更严重,痰液清稀、声音低小怯弱,神情疲惫身体困倦,脸色白得没有血色,怕风,稍动一下就会出汗等。
头条号:一味药食,我是一枚喜欢美食的执业中药师,这是《聊美食,学中药》第八期,欢迎点击头像持续关注,喜欢请转发、点赞,欢迎评论留言,交流探讨。
《聊美食、学中药》,持续挑战100期,往期也精彩
7、茴香怎么还分大茴香小茴香?有什么区别?胃寒的看过来,有用
6、枸杞分甘杞药杞吗?青海枸杞、宁夏枸杞,区别是什么?哪种更好?
5、为什么菜市场有新鲜人参卖?新鲜人参能当菜吃吗?什么人适合吃?
4、萝卜炖汤太鲜美,低调潜入御膳房,种子“莱菔子”,生熟有区别
3、蒜对健康有益,怎样吃不口臭?这种奇妙吃法,新奇而美味
2、“你算哪根葱”到底指哪种葱?健康、美食界的传奇,别小看它
1、生姜,厨房必备的佐料,美食养生离不了,一块姜能分姜六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05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