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脸皮最厚的诗人,中状元后写诗炫耀,句句俗气却流传至今

脸皮最厚的诗人,中状元后写诗炫耀,句句俗气却流传至今

自隋唐之后,科举考试就是国家取仕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学子书生们十年寒窗,就等一朝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此后金榜题名。

不过状元不是那么好考的,每年参加考试的那么多,从地方考到中央,从乡试到殿试,层层选拔。千万学子中,每三年才出一位状元。

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河北故城县人)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河北肃宁县人)止,在这1283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啊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状元如此优秀,非真才实学者不能得之。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确有那么几位凭借运气考上状元的,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才学,毕竟能够上殿试已经说明一切。但你绝想不到历史上还有一位状元,不是考来的,而是凭借厚脸皮讨来的。他就是唐文宗开成三年戊午科状元——裴思谦。

说起来,裴思谦也是名门望族,伯父裴垍高居宰相,老爸裴坰也是大理卿,三品大员,名声政绩都不错,但裴思谦同学却不学好,偏偏去傍上了大太监仇士良。

仇士良是唐朝时期著名权宦,尽管为宦官,但是却把持朝政,杀二王四相,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因为手中有权,尽管多次在皇帝面前无理,皇帝对其也无可奈何。

​有一年,裴思谦突然心血来潮,想要个进士当当,于是就向仇士良讨了一个介绍信,找到了这一年科考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正直,不想趋炎附势,便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不过,临走之前放下狠话:“你给我等着,等下次考试我非要个状元当当不可。”

等到又一次科举考试,裴思谦带着仇士良的荐帖,对高锴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原本高锴早已把裴思谦这个人忘了,便回复他,状元已经有人选了,除状元之外的按仇大人的意思办。

裴思谦脸皮不是一般厚直言道:“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不能再得罪仇士良,不然自己不会有好果子吃,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

裴思谦拿状元后,又马上干了一件让人不齿的事——当晚就跑去了高级娱乐场所“平康里”,嚣张了一晚上,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及第后宿平康里》:“银缸斜背解鸣珰,小语偷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染桂枝香。

全诗内容并不难理解,就是一个刚刚考上状元又去潇洒了一夜的诗人的内心写照,第一句其实就已经非常俗气,“鸣珰”指的是女子所戴的首饰,其中寓意不言而喻。而第三句则表示自己以后再也不会觉得兰花麝香这类东西贵了,足见一朝鸡犬升天后的欣喜。

不过,这几句诗虽然俗气,却很能反映他的心境,而且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增添了鉴赏价值。也正因如此,这首炫耀诗才得以流传至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7918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