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际收支结构与国家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结构与国家经济增长

贸易壁垒、贸易摩擦、贸易额缩减是近一年来世界各个国家面对的头等经济问题。

贸易到底是怎样影响一国经济水平的呢?实际上,这要从“国际收支”这个概念说起。贸易问题最终反映在经济数据上,是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涵盖了进出口货物贸易额的更全面、更广泛的对外经济交易数据。

一国的货物贸易顺差或逆差,不足以全面反映其国际收支的整体水平。国际收支数据反映一国总体对外经济情况,同时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对外投资、吸引外资、外汇储备等术语,它们和国际收支是什么关系,分别统计在哪些账户中?发达国家的国际收支结构是怎样的?我国的国际收支结构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目前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未来的发展走向是怎样的,与我国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有何关系?

一、国际收支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通常是1年内对外收入和支出的总额。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它是一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缩影,也是一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升降的反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收支的定义为: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的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

(1)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2)所反映的内容是经济交易,包括:商品和劳务的买卖、物物交换、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换、无偿的单向商品和劳务的转移、无偿的单向金融资产的转移。

(3)记载的经济交易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由什么项目构成

国际收支状况通常是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来反映,它是系统地记录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项目及金融的统计表,这一统计表是各国全面掌握该国对外经济往来状况的基本资料,是该国政府制定对外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亦是国际营销者制定营销决策必须考虑的经济环境。

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了一国对外全部经济交易,不仅包括纯粹经济交易引起的货币收支,还包括政治、文化、军事引起的货币收支。

一般采取复式计帐法,支出计入借方,收入计入贷方。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有: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帐户、储备结算项目、错误与遗漏。

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净金融交易的帐目表。通常被分成经常帐,它包含有形贸易(净货品的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差异)和无形贸易差额(如航运,银行和旅游服务的支出和收入);资本帐,该帐户的短期和长期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如来自直接投资、证券、地产等收入)。有形及无形贸易、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有机会出现盈余(如出口大于进口)或赤字(如进口大于出口),但原则上整体国际收支则应该没有盈余或赤字。

国际收支账户(balance-of-payments account)度量了本国(下面我们以美国为例说明)与所有其它国家之间的所有的私人和政府的资金流动。

美国的国际收支是一个类似于家庭或企业可以用于记录收入和支出的簿记过程。在国际收支中,从外国人到美国的资金流入是收入,被记录为正的数字。收入包括由于购买美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美国的出口)、获取美国的资产(资本流入)以及美国居民收到的馈赠(单边转移)所带来的资金流入。

从美国到外国人的资金流出是支出,支出用负号记录。支出包括:(1)购买外国的商品和服务(进口);(2)美国家庭或企业购买外国资产的货币支出(资本流出);(3)对外国人的馈赠,包括对外援助(单边转移)。

国际收支账户的主要组成部分概况了与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和销售有关的交易(经常账户余额,包括了贸易余额)以及与国际借贷有关的资金流动(金融账户余额,包括了官方结算)。

每一笔国际交易代表了商品、服务或资产在家庭、企业或政府之间的交换。因此,交换的双方必须总是平衡的。换言之,国际收支账户的收入和支出必须等于0,或者说,经常帐户余额+金融帐户余额=0。

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衡量口径有许多种。例如贸易收支差额包括贸易、服务、投资收益、经常转移等在内的经常项目差额,经常账户加上长期资本流动组成的基本账户差额,由基本账户加上短期资本流动组成的综合账户差额等。但无论是哪种衡量口径,由于全球产业分工的发展,资源流动的增加,和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各国的国际数字往往是不均衡状态。

三、国际收支结构与国家经济运行的关系

国际收支结构是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竞争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实际上,国际收支结构更多是一种结果,而不是手段或目标。

目前的很多研究,都眼于国际收支结构的某一方面,或是贸易账户的不平衡,或是直接投资项目、资本流动等方面。从国际收支整体角度考察,国际收支结构及其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较少,而国际收支格局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1、国际收支结构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有关

有经济学家提出了6阶段假说: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国际收支结构会经历年轻债务国、成熟债务国、债务偿还国、年轻债权国、成熟债权国,债权减损国等6个阶段。

从这一假说看,新兴经济体多是债务国;发达国家则是债权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其经济增长模式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国际收支结构自然不同。

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了这个不同,这里我们主要看发达国家是怎样成为“债权国”的。从近几十年的国际收支差额结构来看,发达国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经常项目逆差+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顺差”模式。英国、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这一状态,其经常账户的逆差主要来自货物,服务和收益则为顺差。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的顺差,主要来自证券投资和包括存贷款、贸易信贷,其他应付款等其他投资。从阶段来看,美国和英国呈债权减损国特征,国内储蓄不足,投资收益顺差又不足以抵消贸易逆差。另一类是以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经常项目顺差+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德国长期保持商品贸易顺差和服务贸易逆差,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则主要由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带动。日本经常账户顺差主要来源于商品贸易和投资收益,其直接投资账户逆差也带动了其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的逆差。

不过,我国的国际收支结构似乎不在6假说之中,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反映了我国特有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政策与制度优势。实际上,从1994~2013年间,我国维持了长达20年的经常账户与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的双顺差:

第一,长期经常项目顺差,表明我国存在正的储蓄-投资缺口,反映了我国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结构特征。

第二,贸易顺差是经常账户顺差的主要来源,体现了我国经历了一段很长时间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是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顺差的关键因素,这与我国外资优惠政策密不可分。

第四,双顺差是全球产业转移的结果,是中国工业化加深、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产物。

第五,长期双顺差伴随着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竞争实力增强的重要标志。

2、国际收支反映一国经济结构、竞争能力

从现实来看,国际收支反映了一国经济结构、产业发展、资本开放、竞争实力等多个方面,是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竞争能力等的综合体现。

再结合我国经济的实践,从促进经济增长的结果导向来看,我国的国际收支结构是非常有优势、有特点的:

(1)贸易顺差是一国储蓄投资状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与贸易逆差国相比,贸易顺差国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国内储蓄率大于投资率。值得注意的是,储蓄率高的国家,往往能为投资提供充足的资本,其保持经济较快增长能力也较强。中国长期经常项目顺差的积累与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结构特征密不可分,这也带动了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的国家,也往往经济增长较快。二是具有一定的产业竞争优势。具有比较优势,并且能够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国家,在贸易中一般处于顺差地位,一国某类产品顺差或商品贸易顺差也往往意味着其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强。

(2)成功吸引外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和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利于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与贷款、证券等引资方式相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更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拉美很多国家采用借款等形式吸引外资进入本国,则引发了外汇的巨大波动和本国货币贬值。

(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外汇储备不仅仅是一种资源,更是树立国际社会对其发展信心的重要保障。随着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外部政策和经济的冲击会传导至本国,加大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在目前以美元等主要货币主导的国际经济中,外汇储备就成为稳定汇率和预期的主要工具,有助于平抑因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不稳定,进一步确保货币自由兑换等市场化改革和开放的平稳进行。

不过,我们也要理性看待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从历史发展来看,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竞争实力增强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防御金融危机和推动资本开放的重要资源和保障。但是,多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是合适的,应以一国自身经济运行状况作为判断标准,如果能够适应并且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可认为当前外储规模是可接受的,而不应刻意为减少或增加外汇储备采取针对性措施。

(4)国际收支结构是一国在现有条件下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措施的结果。从各国发展来看,储蓄率高、产业竞争力强的国家,一般呈现经常账户顺差和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的国际收支结构,这类发展模式往往能达到更快、更持续的经济增长,有利于一国在国际竞争和迈向高收入国家过程中处于更主动的地位。未来我们不应单纯以追求国际收支的平衡作为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应以能否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否解决当前现实问题,是否增加社会整体福利作为出发点。

四、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新变化与未来走向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新变化的。

第一,经常账户顺差收窄,甚至在某些年份的月份中出现逆差。

第二,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出现多年逆差。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在2014-2016年期间出现了多年逆差,主要是由短期资本的流动加剧引起,既包括外资撤离,也包括内资外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内资外流的主要投资领域集中在房地产、酒店娱乐业、足球俱乐部等,呈现明显的非理性特征,说明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资本流动并不一定对生产力提高有帮助。

第三,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外汇储备规模有所下降。

第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是国际收支结构变化的核心原因。一是经济增速放缓,要素成本上升,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使得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逐步下降,部分外资企业逐步关闭在华工厂进而转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这既减少了货物贸易的顺差规模,又导致直接投资由顺转逆。二是在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出境签证办理方面更为便捷等因素的带动下,居民境外服务需求日益旺盛,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加大。三是国内企业和居民的全球资产配置需求显著增加,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跨境并购数量与金额显著增加,私人财富快速增长,高净值人群寻求海外避险和套利的动力较大,一带一路倡议加速推进,我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不断增长。

第五,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与冲击,是国际收支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首先,金融危机后大部分国家出现经济下滑,世界经济表现疲弱,全球贸易放缓对我国出口产生影响,导致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减少。其次,国内外环境愈发复杂,全球经济体复苏步伐差异明显,发达经济体表现相对平稳,新兴经济体动能减弱,我国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推动境内主体调整对外资产负债结构。再次,不同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中美贸易摩擦局势持续升级,金融市场波动明显上升,强化了市场情绪的起伏变化,引起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阶段性波动。此外,美国境内资产收益率上升,吸引了逐利资本回流。

展望未来,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将向更加均衡的方向收敛。

第一,经常账户顺差或进一步收窄,甚至出现逆差。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高储蓄率将会逐步调整。二是进口增长态势或好于出口增长。三是服务贸易将持续逆差。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经常账户顺差的收窄往往意味着出口竞争能力的降低,产业过度对外转移也会带来产业空心化问题,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对此需要有所警惕。

第二,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或呈现“顺逆互现”格局,并维持合理规模。首先,境外资本将持续流入,支撑一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乃是该国的经济基本面,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良好,经济增速在世界仍处于较高水平,供给侧结构改革成效不断显现,外资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资的吸引力仍然较强,金融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其次,对外投资仍将平稳推进。我国已进入对外投资扩张,产能转移加快,全球经营布局加剧的新时期,企业境外投资的意愿和能力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明显。最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增强,一定程度上将促进我国跨境资本呈现有进有出、双向波动的格局。

最后,我们应正确看待和适应国际收支新变化,国际收支结构本质上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与整体宏观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的新变化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彻底改变以往发展模式,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发展模式靠拢。贸易顺差规模趋于缩小,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重视出口、投资及竞争力的提升,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的出现也不意味着未来不需要重视外资直接投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7400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