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另”眼看国铁:科技与民生融合发展促变革

“另”眼看国铁:科技与民生融合发展促变革

当下,高铁俨然成为了中国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外出求学要乘坐高铁,跨地市工作要乘坐高铁,求医、旅游、办事、探亲大多都要乘坐高铁,其带来的舒适与便利看得清、摸得着。老式绿皮车的年代恍然间早已湮没,鲜有人再去品头论足了。在享受高速、便捷、舒适的今天,国铁已经在诸多方面悄然发生了变化。

2016年,广西百色凌云县建立高铁无轨站,当地百姓在无轨站乘坐“直通车”,一路直达百色站,踏上高铁去往全国各地。这种国内首创的新型乘车模式,正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具现;通过实行班次公交化、运输直达化、时刻精准化运输手段,保障当地百姓能坐上并坐好这趟“直通车”。不仅如此,这还是一次铁路运输和区域多产业资源共赢的创新尝试,2018年无轨站直通车接送快件43万件,同比增长3倍;而铁路旅客发送量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在这种双赢局面下,铁路部门与当地政府继续合力出招,扩大旅游产业网,联合做强区域旅游经济。这种融合交通的新枢纽,跑出了“精准扶贫路”。

国铁变革不仅体现在直通扶贫路上,以搭载5G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也被推向世界浪潮中心。据悉,国内车载5G设备正在开发中,利用边缘计算、网络切片、虚拟化等关键技术可解决高铁对5G信号的屏蔽问题,实现高铁WiFi系统与5G技术完美融合。高铁跑得越来越快,人们的乘感越来越好,中国人的智慧真正在世界科技舞台上闪光。

客运有优越性,货运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2011年3月19日首列中欧班列成功开行以来,截至2018年8月26日已开行10000列。中欧班列以其运距短、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征,已经成为国际物流中陆路运输的骨干方式,把丝绸之路变成了国际经济带的商贸大通道,这也是“一带一路”的具体表现。放眼国际历史,中欧班列的开行具有象征划分时代的重要意义:彼时丝绸之路开通,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踩”出来的成果,在当时是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然而,受当时科技、文明发展水平影响,运输方式传统,货物种类较为单一;时至今日,中国作为倡导者和实践者,不仅果敢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更通过中欧班列的形式将其实现,新时代的思路打开了新时代的“丝路”。国铁的这项变革,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完美体现,也是推动全球理念进步的强大引擎。

伟大的变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承载这成就的,是真情的土壤,是不变的初心。

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时隔五日,珙县发生5.4级地震。地震灾情往往发生的比想象的快,而国铁搭建运输生命线的速度比灾情蔓延的更快!7趟抢险救灾专列、运送14622吨柴油和汽油,集结600多名党员、组建60多支突击队、服务滞留旅客3.7万人次,4天时间维检49个区间、245个防洪点、565.538公里铁道线、576座桥梁、323座隧道(《人民铁道》微平台)……铁路战士在与时间赛跑,日趋强大的国铁在地震源头持续发力!我们常说,患难见真情。灾情发生时刻,国铁出动,把希望运进了危难,将真情送入了人心。

“另”眼看国铁,看到了“不为人知”的国铁,也看到了驶进老百姓心坎儿的国铁。望着两条平行线延伸的远方,在尽头交织着的是扶贫之路的希望,是5G科技的闪光,是开行中欧班列的实干,是支援灾区的担当。国铁不再仅是运输旅客的“复兴号”、“和谐号”,更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文/周圣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454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