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苏宁家乐福的整合路径

苏宁家乐福的整合路径

​撰文|商业观察家 伍年



在苏宁与家乐福集团方面签订《股份购买协议》,以48亿人民币等值欧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后,《商业观察家》先后报道了此次并购案的挑战、价值、市场影响,以及家乐福在中国的24年心路历程。

下面,《商业观察家》将重点关注苏宁未来整合家乐福中国业务的可能方向。

按市场主流一些看法,大型并购案,价格很多时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并购后整合能否成功。整合不成功,收购价格再便宜也是一个“黑洞”。每个企业对于并购后整合则都会有不同的操作办法,从不同角度去整合、提升。

《商业观察家》认为,苏宁未来对家乐福中国的作为,是造血型、整合型的。

说它是造血型,是因为家乐福中国当下仍处于亏损的情况,未来还可能面临成本、经营压力上升的挑战。因此,苏宁需要输血输入,进而提振活力。

说它是整合型的,是因为苏宁、家乐福双方需要将现有业务进行协同、梳理,从而做出价值。


整体来看,《商业观察家》认为,苏宁未来对家乐福中国的整合,可能会有四个重点。但核心是人的整合,因为业务是人做的。

具体如下:

一、员工团队要稳定。

零售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没有人不行。一家零售企业能不能持续发展,关键也在于是否有稳定的员工团队。

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肯定不是满足于家乐福中国现有业务体量,一定是要往扩大、往提升、往增量价值做。而目前,决定一家零售企业能不能拓展、能不能开出新店的最核心因素之一,其实就是人才、员工团队能不能跟上。

6月27号,家乐福中国区总裁唐嘉年正式提出了辞职,其将于今年秋季就任英国翠丰集团CEO。家乐福中国官方对此声明则是:唐嘉年提出辞职与家乐福中国股权变动无关,唐嘉年将在中国留任至今秋,按照原计划负责家乐福中国与苏宁团队的过渡交接工作。

唐嘉年提出辞职可能确实是个”巧合“。因为苏宁应该不会傻到收购后整合还未开始,就“换血”领导层。一般来讲,即便要任命新任CEO,也会需要原有CEO留守一两年,进行业务过渡。仓促换帅只会让家乐福中国的员工团队陷入不稳定中,进而影响下一步的拓展发展。

根据英国翠丰集团的公告来看,其3月就曾发布公告宣布将寻觅新任CEO。这么大的零售集团如果要找新CEO肯定不是一周、两周就能确定的,是需要数月的调查、接洽、评估的。按时间周期看,唐嘉年可能在家乐福中国出售行为还未落定之时,就可能基于自身职业生涯考虑,已经与英国翠丰集团有过接洽了。

而对于苏宁来说,最看重的还是家乐福团队的管理经验和培训体系。

家乐福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并带来了大卖场概念。家乐福目前的SKU数量长期维持在50000+,管理全国210家店铺。对复杂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跨区域的门店销售能力,是一头扎入快消领域的苏宁急需的,也是家乐福团队的傍身技能。而家乐福在外资商超品牌中也较为接地气,其中超过99%的店长都是中国员工,高管团队中也有不少中国人,包括唐嘉年也能说普通话。这些本地化的人才池,是苏宁快速拓展快消领域的先锋军。

此外,家乐福团队还拥有强大的培训体系,帮助苏宁“造人”,统一企业文化,降低沟通成本。因为只要过规模,零售企业就会有办法形成一套很好的培训机制。规模太小的零售企业是不可能有完善的培训体系的。

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则既有助于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解决人才问题,进而有助于跨区域扩展。

比如,苏宁如果未来要持续扩张超市业务,通过家乐福现有一个店基础再开一个店就会更容易、会更快(一家老店培育一个新店长等)。

家乐福过去则有”黄埔军校“的美誉。它的培训体系还是有口碑的,很多本土零售企业都有学过,家乐福离职的人士很多也都能在其他零售企业担任高管。

因此,对家乐福既有团队、人才培训体系价值的放大,应该是苏宁收购家乐福的一个重点。

二、业务合并。

分析苏宁易购各季度财报表现可以发现,与苏宁小店的快速拓展不同,另一快消代表形态苏鲜生超市的进展较为缓慢。今年一季度,苏鲜生超市仅新开一家,说明苏宁在有意控制开店节奏,而随后,就出现了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的新闻。

苏鲜生业务没有大干快上,可能在于苏宁如果要做超市业务,要通过自己一家家店来拓展,会比较难,时间及财务成本也可能比较高,还需要能力积累。

比如如果要通过自身快速开店,太快就会面临企业文化能不能更好建立的问题。员工难觅,且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连锁门店的标准化、规范运营也是很难做到位的。

而如果不能快速形成规模,那么,苏宁早前为此架构的供应链、系统等投入,在没有终端销量的支撑下,所需花费及成本又太高。

从这个角度来讲,收购家乐福中国业务,苏宁是要往做大的方向走的。苏宁对于家乐福中国业务的定位,是要往独立、自成体系、自成支点方向走,可能会以家乐福为一个重要的独立业务”策源“。

三、要快速起量。

家乐福目前在51个城市分布有210家店,平均分摊下来,每个城市只有4.1家门店。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后,整合的方向应该会往增效方向走,因为降本总归是有个限度,增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甚至是唯一的办法。

那么该如何增效。

首先就是要有体量,要有覆盖密度。如果能让家乐福更好、可持续覆盖一个城市。无论通过什么样的店型,让家乐福的门店数在单个城市实现足够密度覆盖。那么就会带来更好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苏宁在这块可能有资源协同。其的商业地产业务——苏宁生活广场等,在很多城市都有一些自有物业。苏宁早前则与一些地产商建立了战略合作,比如恒大等。这里面可能会带来一些低成本物业供给。

目前来看,零售企业要做大规模、要进行复制,当下主要面临的两个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和低成本商铺物业获得问题。

如果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家乐福可能走上成长通道。


四、商品供应链

快速起量的另一个价值在于,能支撑苏宁早前对商品供应链层面的投入。

以生鲜为例,苏宁正在往上游走,打造了几十个拼基地,建了46个冷链仓,总计达20万平米。等等。

这些在供应链层面的投入,意味着需要有终端销售体量来支撑。除了苏宁既有的线上业务,也需要线下业务。因为生鲜快消市场的主体还是在线下,线上的渗透率还是比较低。且做不了短保质期品项。

现在的情况是,如果苏宁每到一个城市,就开始架构供应链。但线下只有一个店、两个店,那供应链成本太高了。很多企业一般都要达到一二十个店规模才敢架构一个供应链。

因此,收购了家乐福中国的意义可能也在于此,就是要终端快速起量,要基于家乐福中国来持续扩线下规模。进而支撑供应链发展,只有供应链强大,才会有竞争优势、更好的商品,及利润出现。

具体到商品层面,《商业观察家》认为苏宁整合家乐福后,可能会整体打造一个商品供应链平台,可能会推出更多独有的、自有品牌商品,以及一些半成品等。通过这些独有商品来建立门槛,建立消费心智,打造消费粘性、消费场景。

一些市场人士称,像生鲜及制品商品不在于多,而在于启动。一旦启动,背后需要生鲜处理中心、冷藏冷冻配送中心等,包括中央厨房等等。这些东西都是要花钱的。中小型零售商,要架构这套体系是很难的。

现在苏宁似乎正在架构这套体系,收购家乐福中国则有了基础销售体量,因此,对于家乐福中国的定位,《商业观察家》认为,家乐福未来应该是要基于现有员工团队体系来扩张发展的,要有扩张能力的。

文章出自公号商业观察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436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