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塔罗牌:民国八总统(一)袁世凯

历史塔罗牌:民国八总统(一)袁世凯

在民国短短的民国38年间,一共出现了8位”临时“或”正式“大总统他们是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蒋介石、李宗仁。这些人物轮番登场、上演了一幕幕波谲云诡的总统权力争斗大戏。

民国时期街景


1911年10月30号,一列火车从河南张德呼啸驶出,沿平汉铁路隆隆南下,车厢之中隐居3年的袁世凯,正襟危坐,神情肃然,三天前,大清朝廷,正式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湖北镇压武装起义的革命军,这一年秋天,注定是袁世凯的收获季节,20天前的10月10号,武昌新军突然发难,举朝震惊,第二天,农历八月二十是袁世凯52岁生日,消息传来,袁世凯敏锐感觉到,自己出山的机会来了,那天晚上袁世凯全家都在看戏,正在热闹之头,突然有人在他耳边说了几句,他立即站起,叫停了正在演出的戏,他随即点了几名亲信的名,交到他的书房,询问“武昌起义已经成功了,我们应该怎么办”。袁世凯接下来的举动传到后世,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谜团,其中流传最多的说法是,他马上指派自己的表弟张振芳,带上大额银票,速上北京,打点当时恭亲王奕,为自己东山再起做铺垫。

袁世凯


据说庆王府会客厅的桌子上,摆有一个木匣子,来客行贿的时候,为了不必要的客套,都主动把金条、珠宝、银票投到木匣之内,每过十天,奕劻都要带上老花镜,两眼放光,亲自整理匣子里的钱物,然后注意登记照册,在按照价钱多少,回报给官职。无论行贿与否,武昌起义爆发后,庆恭王奕劻实实在在奔走呼吁,起用袁世凯,镇压新军叛乱史书记载说“内庭议,起用袁项城,监国不应,且哀泣。”在听到让袁世凯出山消息后,摄政王载沣,竟然无奈的哭泣了起来。早在武昌起义第三天,也就1911年10月12号,清政府命令陆军大臣瘾昌率军赶赴湖北,与海军萨镇冰水路并进,剿灭武昌叛乱,当时摄政王载沣认为,既然湖北新军很强,就应该派更强悍的北洋军出手剿灭;既然造反的势头很猛,就应该立刻派手头上的机动部队,也就是北洋军去平叛。武昌起义后第三天,摄政王载沣下令北洋军参战,结果北洋军的几个大佬不奉诏,表示袁世凯不复出,他们带不了兵。没办法,时间太紧迫了,这个时候没有别的兵力了。于是载沣只得在第二天下诏,起复袁世凯,让他以湖广总督的身份,会同北洋参战。谁料,袁世凯对这道圣旨却并不满意,因为清廷只是给了他一个空头差事,还没有把前方军事的指挥全权交给他。因此,袁世凯假借脚疾力辞不受,辞谢了朝廷对他的任命。袁世凯摆架子,让载沣当时很恼火,结果没两天,更恼火的事情来了。由于武昌起义军攻陷了汉口和汉阳,直接导致武汉附近的黄冈、汉川、京山、天门、潜江等地的革命党也纷纷起义,响应武昌的起义军。那时清政府才如梦初醒,北洋军早已沦为”袁家军。“恰在此时,一股势力跃跃欲试,力挺袁世凯出山,收拾残局,这就是西方列强。

摄政王载沣


1911年10月英,美两国驻华公使多次约见摄政王载沣,频频施压,要求清政府授予袁世凯直接指挥军队的权利。就是这样,前线军队调遣不动 后方列强指手画脚,清政府只好开出更高筹码,敦请袁世凯出山。1911年10月27号,清朝廷连发4道上御,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并授权指挥全国军队 ,从此北洋嫡系重归旧主。原来磨磨蹭蹭的北洋军在冯国璋的指挥下迅速占领汉口,冯国璋纵兵抢掠,放火焚城,将曾经繁华的长江重镇,变成了人间地狱。汉口之战,袁世凯威名大显,大清王朝被迫交出自己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宣布解散原来的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与此同时,一江之隔的湖北军政府也等到与北洋军刀的第一盘棋。当时革命军政府只有两种出路,一是打,用革命军武装与袁世凯的北洋军打,但是如此以来革命军没有胜利的把握,第二条路,利用袁世凯与清政府的矛盾,让袁世凯倒戈。11月8日,阴云沉沉,笼罩着武昌城,湖北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元洪,几番思索后挥笔疾书,将劝降袁世凯参加革命,倒戈反清,并许诺说,将来民国建元,第一任大总统非袁世凯莫属。很快密信送到了袁世凯手上,大总统这个象征国家最高权利的词汇,第一次映入袁世凯眼里,从那一时刻起,袁世凯怦然心动,大总统的职位成为他坚定不移的政治目标。那时,孙中山在海外不停集资,游说,为革命势力助力。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湖南,广西,江西等地先后光复独立,全国大半省份宣布脱离清朝统治。1911年11月13日宣布成为内阁总理的袁世凯,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北京城。

武昌起义成功


3日后,行事干练的袁世凯,便组成新内阁,阁僚清一色换上了北洋班底,满清的王朝的军政大权全部归于袁世凯门下。就在袁世凯还沉浸在组阁成功的喜悦之中时,突然传来一个消息,独立各省代表共同做出一个决定:承认武昌为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以颚军都督执行中央政务,黎元洪在名义上成为了独立各省的首脑。闻讯之后,袁世凯急令冯国璋进攻汉阳,七天后汉阳陷落,武汉三镇已失二镇,近在咫尺的武昌暴露在北洋军的炮口下,在12月1日这天,北洋炮火隔着长江,直接打中颚军都督府,浓烟弥漫中,黎元洪慌忙出逃,在这时,袁世凯伸出橄榄枝,派出代表,停战议和,袁世凯意在养敌自重。此时早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只好听从袁世凯的指挥。12月17日,袁世凯被授予全权主持南北议和,议和结果是,南方革命党重申了从前的多次许诺,逼清退庭,大总统宝座非袁世凯莫属。议和成功,战争硝烟逐渐散去,南北局面趋于稳定,摆在袁世凯面前只有一个选项,他自己如何逼清政府退位,不料,这时候陡生变故,12月25日,一直被清政府通缉捉拿的孙中山,抵达上海,孙中山巨大的革命声望让这种不安的气息转瞬即逝,四天后,独立各省召开会议,宣布在南京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在1911年最后一天,夜幕降临,孙中山决定就职临时大总统职位,确立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的宣誓就职把革命军对袁世凯的许诺打的粉碎,使原本微妙的形式,变得变数大增。消息传来,袁世凯目瞪口呆,1912年元旦,革命军派人拜访袁世凯,袁世凯神情沮丧,并声称已为国内和平尽了全力,现在看来都失败了,局势正在失去控制。没想到几天后袁世凯收到孙中山发来的电报,大意说由于袁世凯还担任清政府内阁总理,自己引嫌自弊,民国大总统之位先由孙中山担任,待逼退清政府后,总统之位还归于袁世凯。

孙中山像


南北之间迎来新一轮谈判,电报之间,发生着微妙变化。同年1月16日,袁世凯在北京东华门遇刺,袁世凯逃过一劫,事后查明,此事为北方革命党所为。袁世凯事后以遇刺为由闭门不出。十日后,保清派良弼遇刺,良弼之死使满清王朝失去最后一根支柱,自此以后,袁世凯以拔大树手段威逼清政府退庭。1912年2月12日,在优待条件保证下,清政府退庭,袁世凯也迈出登上大总统的一步。

末代皇帝溥仪


2月13日,在众人苦苦劝说下,孙中山顺水推舟,履行先前诺言,向参议院递交辞呈,并推袁世凯为大总统继任者。4月孙中山彻底放手事务,袁世凯全票当上大总统,孙中山发来贺电。自此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本文资料来自纪录片民国纸牌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5979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