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当中有一类孩子,他在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中产生了一种自卑的心理,往往是因为长辈们肆意欺骗自己的那种挑逗,而引起的结果。
就拿同学小张来说。小张是家里的第2个女儿,虽然最小,但是由于表达方式不是很健全,所以很多沟通会显得很无助。这时候姐姐的优势就体现的很明显,不仅能说会道,而且和父母总是能够打成一片。这样的反差感落在小张的身上,就显得非常不开心。
然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小张往往迎来的沟通画面都是被挑逗的局面。就比如说妈妈经常会告诉小张:你是捡来的。爸爸就会在妈妈说的挑逗的话语的基础上,再次肯定妈妈说的内容。这时候时间一长,小张心里就开始真的怀疑起我是不是捡来的?
然而每逢节假日的时候,亲戚们的走动还是比较密切的。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亲戚之间的往来都是断不了的,这时候爸爸妈妈们说:小张是捡来的,这样的挑逗式话语在亲戚们之间传开了,然而有些姑姑和小姨真的会在父母挑逗的基础上加大挑逗的力度,告诉小张真的是捡来的。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张的确在童年时就真的肯定了自己就是爸爸妈妈捡来的,所以才会不愿意和自己有其他的沟通,所以姐姐才会和爸爸妈妈们沟通起来时那么畅通无阻。
于是小张有一天晚上就真的走出了家门,躲在了楼梯里。因为小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甚至还直接认为自己不应该回到那个家里,因为那不是自己的家。直到过了大概两个小时左右,父母发现小张的床上没有小张,这时候突然意识到小张可能走丢了,或者是自己走出了家门。
然而家里传出来的一些剧烈的声响:穿鞋子的声音、父母之间分头找孩子的那种慌张感很快就传到了躲在楼梯里面的小张的耳朵里。小张这时候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哭泣。她表达不出来那种情感,甚至说听到别人慌慌张张去寻找自己的那种声音,反而会感动无比。但是他想大声喊爸爸妈妈,我在这里。但是她喊不出来,因为在情感的抑制之下,她的嗓子是沙哑的。
最后兜兜转转小张自己回到了家里,而妈妈刚开始的时候还质问小张是为什么要躲到楼梯里去,让爸爸妈妈这么着急的?然后小张就将自己的心里话吐露了出来,说既然自己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就不应该在这个家里的。
直到这时候父母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给孩子开的有些玩笑,可能在成人眼里就算是一种挑逗,但是在孩子眼里却慢慢的变成了一种事实,而且这样的开玩笑方式,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心理伤害。
其实在生活当中,大人们不经意的玩笑,很有可能就会给孩子们留下莫大的心理阴影,其中包括这几句话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极其可怕的。
第1句:怎么怎么样,我就不会要你了。父母这样的话类似于一种开玩笑,不可能会真的发生,只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听从父母的指引。但是孩子们的思维却非常的简单,真的会认为父母说的就是真的,如果自己没有按照家长所说的内容进行行动的话,真的有可能会被抛弃,而这种被抛弃感对于孩子来说是威胁自己安全感建立的一种可怕局势。所以孩子们大多数会在这样的句式面前妥协下来,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自己不被抛弃就好。
但是说到底,父母不正是拿着孩子的软肋在进行要挟吗?可能在那一瞬间教育目的是能够达到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样造成的心理阴影难道不是长期的吗?
第2句:爸爸妈妈不爱你了。类似于这样的否定的句式,最好还是不应该出现。因为孩子在越年幼的时候,对于爸爸妈妈情感的需求以及那种安全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生活中,家长经常和年幼的孩子们说这样的话,那么孩子慢慢的安全感就会缺失,甚至越来越不愿意和家长们进行沟通,这样也更容易让孩子们自卑的心理落地。
拒绝中国式家长挑逗,想要孩子好,最起码父母不能坏。
第1, 不要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就比如说孩子不论是在和他人沟通的过程中,还是在和自家家长的沟通过程中,遇到了那种回答不上来的情况,爸爸妈妈们可以暂时替孩子们先做回答,然后慢慢的引导孩子们去做沟通。这时候父母已经明显感觉到孩子的紧张和不安了,那么就不要再将这种负面情绪继续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最起码要给孩子的安全感一个保护罩。
第2, 父母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爱。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年人是不会表达自己的爱的,尤其是中国父亲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都是那种相对而言比较偏向于黑脸的那种形象,这时候孩子们可能就会误认为父亲不爱自己,但其实不是。只是教育方式不一样,但是这样的行为在孩子那边却不被理解,所以父母不论秉承着怎样的教育方式,都不能忽视自己要表达爱。因为孩子的思维非常简单,看到的、感受到的就是自己认为的,所以不论是写信也好,还是口头表达也好,爸爸妈妈们都应该及时的告诉孩子们自己是爱他的,这才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总结: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家长们还是有很多人是非常调皮的,哪怕是孩子们出现了不安的情况,但是父母们很有可能还会想调皮一下,逗逗孩子们。其实这样的玩法对于成年人而言可能是一种娱乐,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不安。所以请拒绝中国式挑逗孩子,因为孩子他接受不了,等到孩子稍微大一点再做某些游戏也不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4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