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2日上午,毛主席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饶有兴致地看报纸。在得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取得胜利、朝鲜战局得到基本扭转时,毛主席绷紧的心弦稍稍放松了一下。
像往常一样,中办主任杨尚昆和机要秘书叶子龙敲门进来了。叶子龙双手把一封电报并一封信递给毛泽东,然后默默地站在一边。
电报是彭德怀一个多月前从朝鲜发回来的,信是周恩来总理当日写给他和江青的。
毛主席放下手中的报纸,埋头看起电报和信来。电报和信都很短,这次他却埋头看了很久很久。
当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色变得十分难看,眼睛已经湿润了,眼神暗淡无光,杨尚昆和叶子龙依然手足无措地默默站在一旁 。
他缓缓地把目光移到茶几上的香烟,用颤抖的手抽了好几次,才从里面抽出一根烟来。他把烟拿在手里,却找不到火柴,其实火柴就在他眼皮子底下,但此刻的他就是看不到。
叶子龙连忙过来,把火柴递到他手里。他接过火柴,却没有点烟,他把目光转向窗外,看着那光秃秃的树枝,就这么看着,一动不动。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了。
又过了好久,他回过头来,痛苦地“唉……了一声,说了一句话:“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随即摆了摆手说,“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过了一会儿,他又自言自语地说, “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
此时毛泽东才知道,爱子毛岸英已经为国捐躯,他在朝鲜战场上仅仅和同志们并肩作战了37天就牺牲了,年仅28岁。
1950年11月25日中午11时,四架美军轰炸机掠过志愿军总部上空。
当时洪学智副司令员十分警觉,连忙从防空洞赶了过来指挥人员撤离,在场的所有战士都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转移进防空洞。毛岸英和另一名参谋高瑞欣,因为要收拾电文,所以落在了最后面。正在此时,那四架轰炸机突然又从北边折返了回来,转眼就扑到了作战室的上空,并甩下了上百个凝固汽油弹。
毛岸英和高瑞欣瞬间被火海吞噬了……
大火扑灭后,大家凭一块苏联残表辨认出了岸英的遗体。彭德怀呆呆地站在两具遗体前,许久说不出话来。
过了很久,彭德怀从通讯员那里要来一张电讯纸,决定亲自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汇报此事。然而,不到30字的电文,他起草了一个多小时,岸英牺牲了,他不知道如何向毛主席交代。
电文的内容是这样的:
“今天,志愿军总司令部遭到敌机轰炸,毛岸英同志不幸牺牲。”
电报发回后,被周总理暂时压下了,过了一个多月之后,才由秘书呈阅毛主席,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毛主席对毛岸英寄予厚望,他一直都十分关切岸英兄弟的成长。毛岸英、毛岸青还在苏联的时候,他就经常给他们写信、寄书,叮嘱他们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1946年回国后,分别20余年的父子重逢,毛泽东欣喜异常。但毛泽东的儿子没有丝毫特殊可言,吃大灶、到农村去干农活是唯一的权利。抗美援朝爆发后,结婚刚一年的毛岸英,瞒着妻子上了朝鲜战场,不想一别竟成永诀。
1951年2月21日,彭德怀回到北京,向毛主席详细汇报朝鲜战争情况。他还向毛主席详细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并十分愧疚地说:“主席,您让岸英随我到朝鲜战场后,他每次工作都很积极。可是我对您和总理几次督促志愿军司令部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视,致使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当承担责任,我和志司(志愿军司令部的简称)的同志们至今还很悲痛。”
毛主席听罢,一时沉默无语。少顷,他望着内心忐忑的彭德怀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为此献出了许多宝贵的生命。岸英只是其中一个普通的战士而已,不要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件大事。”
毛主席深爱着毛岸英,但是他从来不把毛岸英看成他自己的儿子,而是党的儿子,人民的儿子,毛岸英为国捐躯,就像毛泽东当年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的那样,是比泰山还重的。
毛岸英牺牲后,经毛主席同意,遗体并没有运回中国安葬,而是与千千万万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一样,长眠在朝鲜半岛三千里锦绣江山,成为中朝人民友谊的象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41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