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红军的创始人——毛泽东,在会议上却解除职务,被迫离开红军,最后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还丧失了此前他费尽千辛万苦打下来的根据地。不仅如此,他在长征转移开始也被放弃,仅仅因为他提出了正确的意见,就被如此打击,但他还不知道,这只是开始······
毛主席险被留下
长征属于重大机密,所以就连立下种种大功,打下红军基础的奠基人毛泽东,也没被写上转移名单,被要求留在于都。而之后长征出发前的物资表,也都没有毛泽东的份,更不必说知道这一“重大机密”了:
长征出发前,中央纵队编队名单上没有毛泽东的名字,我领不到物资。
——《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吴吉清,毛泽东的警卫员
当初他们还打算连毛泽东同志也不带走,当时已将他排斥出中央领导核心,被弄到于都去搞调查研究。
——《我的历程》伍修权,开国少将
我问朱德:“毛泽东参加长征吗?”,朱德说:“这一次,他们总算让毛泽东一起走啦。”
——《康克清回忆录》,康克清,朱德的夫人
机关报:《红色报刊》的预兆
作为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当时政府机关报《红色报刊》,在1934年这几月显露着一丝异常。
1934年
- 5月10日发表《八兄弟一起报名当红军》,瑞金农民的8个儿子一起参军。
- 5月18日发表《武装起来,到红军中去》,提出任务:3个月内扩军5万人。
- 9月4日发表《要在9月27日以前动员三万战士武装上前线》,自带草鞋、棉衣、碗筷等。
- 9月8日发表《募集甘万双草鞋慰劳红军》,号召苏区群众10月10日前完成20万双草鞋。
- 9月29日发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
- 10月3日报发表《为发展群众的游击战争告全苏区民众》。
这种种的扩军,备粮等行动,即便是当地普通老百姓,也早已预感到会有一个大动作,事实上也确实代表着将要实现一项艰巨的任务——转移。但即便是发表的社论也好,文章也罢,都暗示了这是一场“胜利”的转移。
社论:《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
在上面的一系列文章中,9月29日的《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显然占据了很重要的比重。
这是当时红军队伍进行公开动员、公开准备的总的根据。——《聂荣臻回忆录》
这篇社论里写道:
一年多保卫苏区,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五次“围剿”的血战,在全世界全中国民众前面,证明了一个真理,工农的苏维埃政权,是不能战胜的无敌的力量。
一年多保卫苏区,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五次“围剿”的战争,大大的兴奋了与全中国的民众,使他们相信自己力量的伟大,更勇敢更大胆的为了他们的解放而斗争。
一年多保卫苏区,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五次“围剿”的斗争,大大的锻炼了与坚强了我们苏维埃与红军,给了我们的党以最丰富的革命战争的经验。
那么就有一个严肃的问题:既然胜利了,为什么要转移?说的难听点,不就叫撤退吗?
被忽视的毛泽东
这篇社论在肯定“第五次反围剿”同时
却忘记提到一个人
一个本可以让这场“反围剿”真正实现的人
尽管他的意见在“五次反围剿”中被频频否认
尽管此前他还被迫和周以栗一同在疗养所中指点江山:相关链接他坚决不同意主席意见,但和毛主席谈了一个通宵后,俩人亲密如兄
尽管他在宁都会议被解除职务,离开红军
尽管他被排挤,被打压·····
但他就是能看透历史,看透未来,看透本质
他是毛泽东
尾声:为什么说毛泽东关于“五次反围剿”看法是对的呢?为什么连毛泽东昔日的战友也不支持他了呢?如果毛泽东是对的为什么其他人不听呢?为什么毛泽东能看出来的,其他人却没看出来呢?有谁支持毛泽东,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呢?毛泽东离开后真的就什么也不做吗······
太多太多为什么了,以后我们再慢慢道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37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