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北宋时期的一幅清明上河图,那京都汴梁的繁华之景留给世人无数遐想,包拯的铡刀及青天大老爷的名头如雷贯耳。我们知道一项制度的推行和实施,需要有一位明君在背后给你扛事,包拯的背后是宋仁宗。即赵祯,其死后的谥号是"仁"字,仁义之君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但纵观宋仁宗在位期间的相关史料,我认为他是配不上"仁"字的。
名人辈出
注意是名人很多,即人才中的精英分子,比如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苏轼、苏辙、司马光、王安石等。这些人随便拿出一个人都够拍成一部电视剧。尽管有这么多有才华的名人,但是没被宋仁宗合理使用。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好的领导者必然能让手下的人物尽其用,必然能干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宋仁宗在位时是怎么使用他们的呢?
于庆历三年(1043年)他开始准备大干一票,一系列"国富民强"的改革措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改革人物包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本以为未来可期,不到三年时间,庆历五年(1045年),改革人物被排斥出朝廷,措施不出"皇宫之门",结果直接告吹。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贵族官僚的强烈阻止和反抗,从而政令无法推行。在我国古代有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这话到宋仁宗时期就失效了。爱谁谁,我就不听你皇上的,你又能拿我怎么招?
而同时期的包拯虽然也在朝为官,各种建言献策,且敢于谏言。但他没进入到权力中心,也不是一方大员,死后被追赠为"部长"级(礼部尚书),无法左右朝政。
这位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42年,面对随手一抓就一大把的人才,用起来并不得心应手。舞文弄墨的时刻很多却无法让政策落地,百姓享受不到该有的福利。
朝贡
朝贡的背后往往是俯首称臣,或者是藩国对大国的一种进贡方式。说白了就是你太弱,对方太强,你打不过对方只好每年交份"投名状",让对方心里舒坦从而放你一马。
在宋仁宗时期,对夏有"庆历和议",对辽有"重熙增币"。这两个政策的意思就是花钱消灾。每年给西夏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每年给辽增加银、绢各十万匹、两。这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年年白白给了辽夏两国。得到的回报是啥呢?就是维持和平共处。
用价值几十万两银子的财物换来一时的苟且,然后被史料记载成宋仁宗在位时维持了长达几十年的和平,这对于一个冷兵器时代,简直就是一种耻辱。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是什么呢?宋仁宗在位时期"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现象突出。其中全国军队总计一百二十多万人。
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是打也打不赢,兵还这么多,这样的军事力量犹如鸡肋。出现问题却无法解决,只能眼睁睁的望洋兴叹。这位帝王可能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后人追封的"假仁"皇帝。
与此同时,农民起义事件屡禁不止,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真如清明上河图般的盛世之景,谁又自己没事找抽呢?据相关史学家的理论考究,宋仁宗时期共计50多起变乱,"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火"。当然每起都被平定,但跟其他王朝的明君来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交子
通过上述这些现象,宋仁宗的日子比较难过,因为干啥都得要钱,没钱无法办事。屯兵、平乱、朝贡、官员开支等等都是需要钱来维持,怎么办?在我国古代,以前都是用贵重金属货币来当钱用的,常见的是铜。一个货币为什么能被认定为交易的工具,是因为有同等价值。
但是到了宋仁宗的时刻,根本拿不出那么多贵重金属了,怎么办呢?交子被官方拿来使用,作为我国最早发行的纸币,通过它产生的背景可知其当时就是一种用官方信用进行耍无赖的行为,结果也可想而知。纵观整个货币史,纸币要保持经久不衰的流通,背后必须得有一个信得住的官方,否则呵呵哒。
结语
宋仁宗时期,史料上的记载犹如两条平行线,一条在叙述着他的故事,根本算不上是一位开创什么时代的明君;而另一条则在大肆宣扬他是一位多么仁义的明君。只能说堪比北宋时期的帝王,他还过得去,这可能是被冠以"仁"字谥号的原因吧,正所谓"矬子里面选将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22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