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变成“软柿子”,可能是受家长的影响。
执笔:张一谷
编辑:刘一之
定稿:苏子后
有些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却不敢反抗,这可能是家长的一些教育行为不当造成的。
本文图片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
案例
慧慧的儿子刚上幼儿园,本以为他性格很好,可以在幼儿园里面交到很多小朋友,但是每次接他放学,会发现孩子脸上表现得有些委屈,一问才知道是受欺负了。
儿子被欺负了,慧慧当然生气了,就找老师理论,还告诉孩子要是受欺负了告诉老师。可是只要老师不在的时候,儿子还是会被欺负,因此他也变得越来越内向。
为了搞清楚为什么儿子总是被别的小朋友当成软柿子捏,慧慧联系了老师后躲在教室外面偷偷观察,发现孩子在小朋友们面前表现得非常老实,手里正在玩的玩具被抢了也不知道抢回来,又不爱说话。
这时慧慧才发现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问题了,因为平常总教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相处要懂事一点,要让着别人,不能和他们打架、不欺负别人。但她却忘了教孩子受到欺负时要怎样做。
相信和慧慧一样教孩子的妈妈也有不少,教会孩子懂礼貌、不调皮是很重要,但也要教孩子自己强大。其实家长的这几种教育行为都容易让孩子受到影响,变成“软柿子”。
这几种教育行为,容易让孩子变成“软柿子”
1、溺爱孩子
有些家长特别溺爱自己孩子,生怕孩子含在嘴里化了,一直将孩子放在手心捧着。当然这样做没什么不对,但当孩子犯错之后,这样的教育方式就会出现弊端。
孩子犯错之后,这些家长往往会第一时间为孩子开脱,“孩子还小,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样不仅不能教育他们,还让他们逃避了应负的责任。
家长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导致孩子特别依赖父母,不独立,也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守规矩,形成自高、自大、自私的性格特点。这样是非常不讨喜的,很容易受到小朋友们的孤立,也很容易挨欺负。
2、不尊重孩子
有些家长可能比较强势,认为孩子小,所以什么事情都得听自己的。比如不尊重孩子意见,给他们报不感兴趣的兴趣班,家长认为,这方面培养好了对孩子之后有好处,不学就逼着学。
可能孩子刚开始还会反抗,可发现自己的反抗根本没有作用,就会什么事都顺从家长的意愿,从而性格上可能会变得懦弱、没有主见。懦弱的人是最容易被当成软柿子捏的。
3、让孩子要“懂事”
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要懂事才是好孩子,所以有时候孩子受委屈了,为了显得自己很懂事,也会憋在心里。
一般这类孩子的性情比较温和、软弱,即使被欺负也很少发脾气,只会自己默默忍受,从而让别人觉得他们好欺负,就会变本加厉。
另外这类孩子出于懂事,所以不懂得照顾自己的想法,常常被迫“乐于助人”,久而久之,可能形成讨好型人格,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成全别人。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一些表现可能是成为“软柿子”前兆,或许的确正在受着欺负,要怎么帮助孩子去改变呢?
这样做,帮助孩子找回自己
1、经常陪伴孩子
小孩子缺乏安全感,特别是面对陌生环境时。所以平时家长应该多陪陪孩子,给足他安全感,同时多鼓励,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更有勇气。
这样当他们不在家人身边的时候,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与别人打成一片,而不是靠背叛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而获得友情。
2、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当孩子犯错或者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要包庇或者直接给解决了,而是要让他们自己面对问题,培养他们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一开始就劈头盖脸地说他们一通,而是指出错误,引导改正,并承担错误,这样做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独立且责任感强的孩子会更容易受到信赖。
3、尊重孩子
即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管孩子年龄大小,都有做选择的权利。家长应该做帮助孩子维权的角色,而不是剥夺他们权利的角色。
平时多给孩子一些主动权,让他学会自己做决定,那么当遇到问题或者被欺负的时候,他们才会自己权衡该怎样做,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和示弱。
总之孩子形成的性格是怎样的,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不要因为家长的教育而削平了孩子的锋芒。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11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