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周末带孩子走亲戚,在饭桌上,亲戚给孩子做了小南瓜,给孩子们吃。
可谁知佳佳的儿子突然大声喊道:“我不要吃这个像粑粑一样的东西!”
小家伙的一句话,立马引起了另两个小朋友的“共鸣”:
“我也不要吃这个粑粑!”
“这个吃起来肯定是臭臭的!”
弄得大人们哭笑不得,却拿孩子也没有什么办法。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个“烦恼”,那个可可爱爱的小天使,突然间就变得满嘴的“屎尿屁”:
“最近我儿子整天‘屎啊,尿啊’的,还直接叫他爸‘臭粑粑’。”
“我女儿现在一生气就喊我‘大臭屁’‘不跟臭屁妈妈玩了’。”
“是啊,我家那个也是天天把‘屎尿屁’挂嘴上,越管他说得越起劲。怎么教都不改,真是愁人啊~”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对世界的探索
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用眼睛看、用嘴巴咬、用手抓……这些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
而在孩子1岁半左右,孩子就会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其中,就包括自己的排泄物。
在这个时期,孩子通过对大小便的控制,学会了从掌控自己的排泄中获得快感,进而体验自我的掌控感、力量感和成就感,开始向内认识和探索自己,从而获得在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和满足。
进入诅咒敏感期
“诅咒敏感期”一般开始于孩子三岁左右,是“语言敏感期”的一种特殊表现。
这个时期,孩子们开始疯狂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也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享受语言带给自己的快感。他们会特别钟情于各种“脏话”和“狠话”,甚至说到“屎尿屁”这些话都会让他们兴奋。
其实,很多孩子都会经历这一阶段。当孩子发现某些语言“有效”时,就像炸弹一样,他们会反复使用它。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想吸引家长的关注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孩子说“脏话”,一般会有两种反应:
气急败坏、大声训斥;
觉得好玩。
无论是哪一种反应,都会带给孩子一种错觉:爸爸妈妈被我逗乐了,他们喜欢这样的话。
在孩子看来,这些话能够引起父母的注意,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孩子就会乐此不疲的说“屎尿屁”或是脏话。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孩子满嘴“屎尿屁”,后果会很严重吗?
不会的。
其实,就像我们前文提到过的,这只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小插曲”。孩子的世界很简单,有时候,他们根本认识不到这些话是所谓的不好的话。所以,面对这样的小孩,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训斥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并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那是不是就不用管了?
并不是。
对于孩子的成长的一些阶段,我们需要理解并接受,但对于孩子一些不好的习惯,我们还是要好好的引导,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淡定的面对
要知道,诅咒敏感期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越批评禁止,宝宝说得越欢。
所以,父母不要着急,也不用避讳孩子的话,要学会冷处理。
一旦没有人回应他的“脏话”,他就看不到自己的语言所产生的作用,也就不能从中找到乐趣,自然也就不再说了。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满足孩子的探索需求
孩子之所以钟情“屎尿屁”,其实是因为对人体这些排泄物感到好奇,好奇自己身体是怎么产出这些东西的。
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绘本、故事之类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身体的秘密。
转移注意力
科恩博士介绍过一个游戏,我试过很有效:
当孩子说脏话时,我们可以跟他说:“好吧,你随便说什么都可以,但是如果你敢叫我大胡子小矮人的话,你就是自找麻烦。”
孩子一般都会立即挑衅,叫出:“大胡子小矮人!”我们可以接着说:“嘿!你麻烦大了!”然后假装要去抓孩子,追着他跑。这相当于给了孩子一只新的会叫的橡皮鸭子,把他们的注意力从脏话上转移了。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引导孩子正确宣泄情绪
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并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当负面情绪上来时,可能就不管不管的说“脏话”。
这时候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管理情绪,教孩子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自我隔离的方法,让孩子冷静一下,在进行交流。
污言秽语敏感期是每个孩子必经的阶段,家长不必过于紧张和焦虑,只要引导得当,相信孩子不会因此而变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7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