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周恩来和邓颖超相爱51年背后:到底有什么婚姻秘诀?

周恩来和邓颖超相爱51年背后:到底有什么婚姻秘诀?

作者|宁镜诚

一、

1919年,天津街头,周恩来在五四运动中初识邓颖超。

彼时,21岁的周恩来刚从日本留学归来,担任《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主编;而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邓颖超,则是“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

因为同是学生爱国运动组织一一觉悟社的核心成员,二人自然而然有了交集,但也只是“彼此都有印象,是很淡淡的关系”。

周恩来自不必说,读书期间他一直是风云人物。

六年前,他在南开中学读书,身为南开当时唯一的一名免费生,他深得校长张伯苓的器重,被赞誉拥有“宰相之才”。

不仅如此,周恩来“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在同辈之中拥有很高的声誉。

如果你觉得这些还不够,那么放到如今颜值当道的时代,周恩来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位美男子。

反观邓颖超,不仅相貌平平而且年纪尚小,认识周恩来时,她只有15岁。

在旁人看来,他们二人还远远谈不上良配。况且,当时的周恩来已有女友。

漂亮、独立、精通法语,还是中国第一个留法女博士。这是世人眼中的张若民,也是周恩来默认的女朋友。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周恩来和张若民才子佳人,令人艳羡。但命运的转折总是发生在下一秒,让人猝不及防。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和张若民等197位留学生离沪,远赴法国求学。邓颖超则致力于教育工作,在北京师大附小担任教员。

欧洲留学期间,周恩来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立志要为革命奋斗终生;而此时的张若民却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业上,逐渐淡出了革命的舞台。

第一不可忘国忧,第二不可负卿卿。在周恩来眼里,先有国,才有家。他和张若民,不合适。

画面另一端,虽然远隔重洋,但周恩来和邓颖超经常鸿雁传书,分享学习和工作见闻。

1923年的某天,邓颖超收到周恩来的明信片,上面印有烈士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画像,周恩来的字迹映入眼帘:“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经旁人提醒,邓颖超才恍然大悟:这是在向自己表白。

欧洲四年,周恩来给邓颖超写了250多封信。邓颖超回忆说:

“我们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书,我们信里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我们的爱情和革命交织在一起。”

多年后,邓颖超提及那封表白信,追问周恩来:“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

言外之意,你到底看上我哪一点?

周恩来答道:“还记得当年在天津开大会吗?你第一个登台发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两人确定关系后的第二年,周恩来从巴黎动身回国。由于公务繁忙,他归国后近一年,都不曾有机会和邓颖超见面。

1925年1月,高君宇受周恩来之托,在返京的途中,特地在天津下车,看望邓颖超。

临别前,他这个“红娘”又将周恩来的信交给邓颖超,两人自此情定终生。

那年8月8日,27岁的周恩来和21岁的邓颖超在广州结婚。

没有证婚人,没有钻戒,但两人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就是奔着白头到老去的。

当时,周恩来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得知此事后,众人纷纷嚷着让这对新人请客。盛情难却,夫妻二人请了两桌,张治中、陈赓、蔡畅等人都来贺喜。

席间,众人起哄,要邓颖超介绍两人恋爱经过。邓颖超身材娇小却不胆怯,干脆站在板凳上向众人讲述。末了,她还背了首周恩来写给自己的诗。

第二天一早,周恩来顾不上新婚燕尔就匆匆离去,因为省港大罢工正等着他指挥。

但邓颖超不在乎这些,在她心里,和爱的人走到哪,哪里都是家。

“他所需要的是能一辈子从事革命工作,能经受得住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的伴侣”,这是她对周恩来终生伴侣的理解,也是对自己的期许。

二、

前排左一:邓颖超

20世纪20年代,共产党在中国的发展屡次遭到军阀势力的威胁,但邓颖超毫无畏惧,是当时最活跃的女党员之一。

来自苏联的顾问鲍罗廷,对邓颖超也大为赞许。

头脑清醒、思想独立,绝不依附于任何人,是众人眼中的邓颖超。

她和周恩来结婚后的某天,张治中和朋友夸奖她时,纷纷称她作“周夫人”,邓颖超脸色一沉,说道:“什么周夫人?我有名字,我叫邓颖超。”

周恩来深知邓颖超思想独立,于是在外人面前就和大家一样,叫她“邓大姐”。

周恩来喜欢请人吃饭,但婚后有一段时间,家里的大部分支出都要靠邓颖超的薪资维持。于是,在请客之前,他都会和客人补充一句:这顿饭,是大姐请你们的。

1925年10月,周恩来率领东征军赶往汕头,而邓颖超留在广州工作。在此期间,他们拥有了自己爱的结晶。

邓颖超为了不影响工作,私自在地摊上买回一包打胎药服下。

孩子被打掉,但她的身体也因此元气大伤。

周恩来得知此事后,罕见发火:“你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孩子不是你一个人的,是我们两个人的后代。”

但看到身体虚弱的妻子,他又将邓颖超拥入怀中,小声安慰。

两年后的3月21日,再次怀有身孕的邓颖超在医院生产。

胎儿过大,剖腹产还未被引进,医生不得已使用了产钳,结果孩子的头颅受到伤害,刚出生就夭折了。

此事过后,邓颖超的身体遭受重创,孩子从此成了她和周恩来永远的遗憾。

他们将爱融化在不幸牺牲的革命战友的遗孤身上,将孙炳文的两个女儿孙维世、孙新世,钱壮飞的儿子钱江,李少石的女儿李湄,何洛的儿子刘则仁等烈士遗孤,都看作自己的儿女。

周恩来、邓颖超和烈士子女

三、

1941年,美国作家海明威在重庆和周恩来交谈后说:

“如果他是中国共产党人典范的话,那么中国的未来将是他们的。就我来说,我被这位魅力十足的人强烈地吸引住了。”

多年后,当这位作家动笔写下自己的代表作《老人与海》时,不知是否想起了克服千难万险,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周恩来。

1946年5月11日的南京,周恩来和邓颖超作为模范夫妻,出席了中共代表团工作人员李晨和陈浩的婚礼。

在婚礼上,邓颖超提出了夫妻间应该遵循“八互”原则,即“互敬、互爱、互助、互勉、互信、互慰、互让、互谅。”

事实上,她和周恩来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年冬天下雪,周恩来突然约邓颖超出来,说有要事。

邓颖超急急赶来,才发现周恩来所说的“要事”其实就是踏雪。

她嗔怪道:“我以为你有什么大事”,但周恩来却一脸正式地说:“这事儿不小啊,你是喜欢踏雪的。”

在他眼中,和邓颖超在一起,没有小事。

1949年7月,邓颖超到上海出差,邀请宋庆龄北上共商国事。在此期间,延安老友孙平邀请她观赏电影《西伯利亚交响曲》。

影片看罢,邓颖超写信给周恩来,建议他抽空看看。

周恩来回信道:

“正要洗脸外出,接着你的来信,很高兴,盼望得很久了。你看了《西伯利亚交响曲》,我看了《桥》,不知是否同一晚。我那天一直看到天明才回。”

看到美好的事,第一时间就想和对方分享,爱情面前,周恩来和邓颖超其实和我们一样。

1954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家中庭院内,一树海棠迎风峭立,花开似锦。

周恩来素爱海棠,邓颖超于是压了一枝,连同一片红叶,一同装在信封里寄去瑞士。

她在信中写道:“红叶一片,寄上想念。”

几天后,周恩来托人带回了压制好的日内瓦芍药花与玫瑰花,作为礼物送给妻子。

从战火连天到和平岁月,两人就这样互相扶持,一起度过了51年。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

邓颖超按照他的遗愿,亲手奉上周恩来的骨灰盒,拜托飞行员将骨灰撒向祖国大地。

十二年后,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又开,邓颖超触景生情,写道: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12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2016年,记录周恩来生平以及他和夫人邓颖超爱情的电视剧《海棠依旧》登陆央视,周总理逝世40周年,人们还是忘不了他。

时间回到1928年两人结婚那天,邓颖超站在板凳上,正向好友们介绍自己和周恩来的恋爱经历,笑靥如花。

人群中,周恩来看了妻子一眼,那一眼即是万年。

一一END一一

(关于我@宁镜诚,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样的成长干货,期待您的关注、转发和点赞。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8392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