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之前发过几篇关于保险行业科普的文章,于是有很多人私信我许多与保险相关的问题,有的说某某公司是世界500强,或者某某公司是上市公司,他们的产品我们该不该买等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太多的利益集体,所以,对于个别公司的个别产品,我不做单独的评论。我今天就从保险行业大的方面给大家做一个全面的,深入的分析,希望你们对保险产品及公司有一个客观、准确认识。
当然,网友提到的上面几个问题,基本上都是保险方面的常识问题,如果你连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搞清楚,我建议还是等等吧,因为你被忽悠的概率基本上是90%以上!
我作为一名曾经的保险从业者,我想要告诉你的是,很多事实表明,保险行业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清明,保险公司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伟大,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值得信任!
做理财投资,我最核心的一个观点原则就是,“不理财要比理财失败更好!”。如果你不理解这个简单的道理,那么你可以去问问你身边做P2P理财,平台跑路的朋友;或者去问那些不是特别懂期货或者股票,就贸然的入市,导致损失惨重的朋友;你也可以问问那些,还没有想清楚,就买了保险,然后在退保,导致损失惨重朋友!
一、从银保监会的通报看保险公司套路
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保险行业的相关者之所以没有受到广大消费者待见,甚至一度把保险当成是骗局,主要是因为,保险行业潜规则盛行,误导销售严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在最近中国银保监会对保险产品问题通报中显示,不但保险产品有一些问题,误导销售也是在所难免!
信息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如果这个是算人身保险方面的问题,那么你就太小看保险公司的影响力了,就在同一月,银保监会也对贷款过程搭售保险产品的违规行为做出了通报。
信息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很多消费者说,既然保险行业套路这么深,那么我不买保险就好了吗?
其实,那也不行。因为人身险是可以不买(当然我是建议大家购买商业保险的,但是前提条件是你必须懂),但是有些财产险是国家强制规定的,你必须买,比如有车一族必须面临的交强险。这不,就在2020年的4月份,银保监会通报了浦发银行和中华财险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例。
当然,这些是今年的通报情况,如果你查看往年的通报,基本上都有银行和保险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例。这也就是我经常说的,做银行理财也要小心,避免把银行理财变成了保单。
二、保险行业的整体状况
如果说上面的一些通报只是小范围或者某些地区的个案,那么在中国的整个保险行业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说起整体行业,那就不得不说说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对过去一年保险行业的投诉情况的统计。从这份投诉统计数据里面,你会非常直观的看到,那些我们最常见的公司,反而投诉量最多。
从统计维度来看,消费者投诉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涉及保险合同纠纷的投诉和违法违规投诉。
就保险合同投诉来看,人身保险公司合同纠纷投诉量居前的保险公司为:平安人寿共收到投诉8476件,同比增长70.03%;中国人寿4685件,同比下降34.33%;太平洋人寿4349件,同比增长15.60%;新华人寿3017件,同比下降17.18%;泰康人寿2958件,同比下降0.80%。
保险合同纠纷投诉量前10位的人身保险公司(单位:件)
有关涉嫌违法违规投诉情况来看,涉嫌违法违规投诉量居前的人身保险公司为:平安人寿2180件,同比增长701.47%;中国人寿320件,同比下降1.23%;太平洋人寿218件,同比增长68.99%;泰康人寿146件,同比增长17.74%;招商信诺142件,同比增长1083.33%。
涉嫌违法违规投诉量前10位的人身保险公司(单位:件)
从消费者投诉反映的问题来看,占比最多的是理赔纠纷的投诉和销售纠纷的投诉。从这些数据来看。保险合同纠纷和销售误导行为不是个别地区个别公司或者个别产品的问题,而是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理赔纠纷投诉量前10位的人身保险公司(单位:件)
销售纠纷投诉量前10位的人身保险公司(单位:件)
三、个人消费者如何避免上述情况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消费者作为保险产品的使用者,眼睛都是雪亮的,好不好,他们心中自有定论。
保险行业存在的问题及隐藏的风险,监管层已经着手整顿。但是,商业保险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益最大化,保险监管机构的监管和保险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之间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之间的博弈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由于监管的滞后性,依靠强有力的监管已经远远不够,而期望保险公司依靠自律来促使保险行业良性发展,基本上没有多大可能。因此,作为保险的消费者,提高对保险产品的理性认知,才是避免出现纠纷的关键。
参考资料:
权威数据大多数来自中国银保监会;大多数数据都是人身保险,想要财产险数据的,可以到网站上去浏览。
具体的详细数据可以参考银保监会公布的附件:
1.保险消费投诉总量情况统计表(财产保险公司)
2.保险消费投诉总量情况统计表(人身保险公司)
3.保险消费投诉相对量情况统计表(财产保险公司)
4.保险消费投诉相对量情况统计表(人身保险公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67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