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何不食肉糜,只因无肉吃”,古代百姓为何吃肉难如登天?

“何不食肉糜,只因无肉吃”,古代百姓为何吃肉难如登天?

引言

先说一个段子,某人坐着时光机穿越到先秦时期。

“客官里边请,打尖还是住店?”小二问道

“打尖!上一份西红柿鸡蛋面。”

“哎呦,真是抱歉,面条要到宋朝才有呢,西红柿现在只有南美洲那边,要到明朝才传入中国。鸡蛋倒是有,给您来俩?”

“真晦气!连面条都吃不上,包子馒头有没有?来一笼!”

“这位爷,包子馒头要到诸葛孔明七擒孟获的时候才有。”

“好吧好吧,那就来碗白米饭算了!”

“这......米饭在秦岭那边才能吃上,水稻产自亚热带,我们这里还真没有呢。”

“我服了,那就半斤酒,两斤熟牛肉吧。”

“低声,低声!现在官府严禁私宰耕牛,一旦被告发那是要被充军流放的!”

“罢了罢了,给我沏壶茶得了!”

“茶?想喝茶得到汉朝以后,而且只有士大夫阶级才能喝上呢,咱这儿怎么可能有。”

“那玉米、西瓜啥的总有吧?”

“玉米现在都在墨西哥,明朝才传到我们国家。西瓜是非洲的特产,北宋末年传到汉地。”

“得,你也甭说了,合着你这店里啥吃的都没有。”

“嗨,那倒也不是,我可以给您上两个粟米窝窝头,您就着烫白菜蘸酱吃。”

“行吧,多放点辣椒香菜。”

“唉,真是不好意思,辣椒到明朝才有,香菜是张骞出西域从地中海带回来的......哎,客官您别走啊!”

幽默诙谐的调侃背后,蕴含着古人对于饮食的无奈,相比较如今的人们,古人能吃的实在太少了,更不要说是肉。

周朝时期盛行一种说法:王公贵族吃牛肉,三公九卿吃猪肉,士子大夫吃鱼肉,平民百姓吃糠菜。这种充满着阶级观念的饮食排序如今依旧存在,并且引导着食物的市场价格走向。

电视剧《水浒传》中宋江一手经营的水泊梁山更是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为招牌吸纳四方英雄,可见对于古代老百姓来说,吃肉是一种多么大的奢望,那么古人吃肉难的现象到底是怎样造成的呢?

古代宴会饮食

一、阶级分化,社会生产力低下,共同造就了昂贵的肉价

在原始社会,要想吃肉就要靠自己外出狩猎获取,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吃的也都是生肉。后来,燧人氏发现了取火之法,并将此法讲授给人们,人们发现用火将肉类烹熟后食用,味道更加鲜美,于是这种食肉方法逐渐传播开来。

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禽畜蓄养开始出现,肉食的来源渠道又多了一条,但是总的来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仅靠捕猎和蓄养的肉材远远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于是吃肉变成了少数人的专利。分配不均导致阶级思想逐渐萌芽。自大禹之子启建立夏朝,阶级分化逐渐加剧,能吃上肉就成了有权有势的象征,“食肉者”逐渐成为了有权人的代称。

夏启

古代人食用的肉材一般为五畜:牛、羊、猪、狗、鸡。

先秦时期还有吃马肉的例子,但是后来人们发现马肉很难吃,就放弃了,五畜当中,猪肉和狗肉的食用最为普遍。相传刘邦的侍卫樊哙之前就是以屠狗卖肉为生的,猪,又称彘(zhi),因易于养殖,所以能够作为常食。

羊肉大多数是从北方草原传入中原,运输的困难自然导致羊肉价格颇高。南宋时期曾一度涨到900钱,连当时朝廷的外交官洪迈都感慨俸禄微薄,吃不起羊肉,更别说普通百姓了,吃肉简直就是奢望。

作为古代农耕的主要力量,牛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很高,加之朝廷严禁屠宰和耕牛资源的稀缺,所以除了宋朝等富得流油的朝代,其他时候很少有吃牛肉的,如果一定想吃,就只能等一头牛自然死亡。

古代耕牛

鸡由于有报晓、下蛋等对古人来说很重要的功能,地位相对较高,一般只有家中来贵客时才会宰杀,其次是鹅、鸭等家禽,这类家禽如果大规模养殖很可能引发瘟疫,在科学水平落后的古代基本无药可治,所以养殖家禽大都以家庭为单位,实行小型化养殖。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再加上阶级分化等政治因素,使得肉价十分昂贵,哪怕一些所谓的盛世朝代,也有老百姓一辈子都没吃过的情况。

二、肉价的昂贵已成现实,佐料的稀缺更是雪上加霜

在今天的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肉类菜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是几千年前的古人则不可能体会这种幸福。因为不仅肉价昂贵,连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佐料,在当时都是非常稀有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佐料在市场上堪称天价。

首先,烹饪就离不开食盐宋朝时期买一斤盐平均要50文钱,可以买十只公鸡,海滨城市还相对较好,有的内陆地区甚至能达到100到200文。明朝和平时期的食盐价格为每一百斤一钱五两,战乱年间就更加昂贵。因此很多百姓只能终身饮食清淡,一辈子尝不到几口盐,古代人缺乏食物保鲜手段,只能将肉制成咸肉干或肉酱保存,长期食用,但是盐价如此昂贵,平民百姓只能望而却步,因此吃肉变得更难了。

胡椒

另外一个典型就是胡椒。胡椒最先是由张骞通西域之后由民间商贩从西亚传入中国的,但是直到明朝大力开展东南亚贸易,才在本土广泛传播,所以在明朝之前,胡椒是非常珍贵的香料之一,唐宋年间常以“胡椒八百石”形容一个人富有,明朝朝廷有时还会用胡椒代替粮俸发给官员。

除此之外,酱料、食用油等在普通不过的烹饪材料都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所以,古代平民百姓平时的饭食大都是粗米糠菜、清汤寡水,毫无味觉享受可言,即便偶尔吃肉,也谈不上什么"煎炒烹炸"的烹饪技巧,最多只是将其烹熟,因为佐料根本就用不起。

食用香料

三、贵贱有别,根深蒂固的肉食概念

肉类味美滋补,食之不易,所以在古代社会常常被当做馈赠佳品。春秋时孔夫子奔走天下广收门徒的时候,他的学生中有很多就是用蒸猪肉或者干牛肉当做学费的。

崤山之战中,秦军意图偷袭郑国,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他将自家的十二头牛相送以稳住秦军,并及时向郑王报告,秦国将领只顾享受牛肉的美味,错过了最佳战机,郑国百姓最终逃过一劫。

楚汉争霸时,刘邦赴鸿门宴,樊哙冲进大帐要救刘邦,项羽对这位壮士非常感兴趣,便赐他一大碗酒和一整条生猪腿,以嘉奖其忠勇。

自商周时期开始,青铜器逐渐成为古代皇家祭祀用的礼器,古人敬天地人神鬼,所用祭品中除了谷物和酒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项,那就是“三牲”所谓“三牲”,指的是牛、羊、猪三种家畜的肉,用“三牲”之肉祭礼称为“太牢”,仅用羊肉和猪肉成为“少牢”。规定诸侯行太牢之礼,士大夫阶级行少牢之礼,士子平民则只能用猪肉祭祀,古人的等级观念在祭祀仪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祭祀用品

这种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直持续到近代社会,伴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和进步,才逐渐得以改观。冯小刚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就有生动的反映,按照民国大户陈府的规矩,四位太太每天要坐在一张桌子上一起吃饭,三太太梅珊为了向初来乍到的四太太颂莲炫耀自己得宠,临时要求厨房加上两道肉食,受过大学教育的颂莲露出了鄙夷的神色,表示自己就爱吃素。

结语

古代人吃肉很难主要是由于当时食材匮乏、佐料稀缺以及长久以来形成的等级观念造成的,不过,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这种情况在有些朝代有所改观。最典型的莫过于被称为“最富有的朝代”——宋朝。

南宋临安城里,沿街的肉铺不计其数,每天宰杀的肉猪不下几百只。每天清晨,城门外都有猪贩子赶着数以万计的猪等候进城,猪肉成为当时城市平民的“高档美食”,虽然价格还是比较贵,但是咬咬牙一年到头还是可以吃个一两回的。当然,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贫农来说,依然是望而却步。


参考文献:

《吕氏春秋》

《明史》

《史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6017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