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主题是
「论美国的民粹」
1
美国似乎深陷在骚乱的漩涡之中。黑人男子弗洛伊德不幸离世,点燃了美国人种族主义的导火线,引爆一个又一个与种族主义沾边的炸弹。美国人甚至开始“破四旧”,砸烂那些带有种族主义象征的历史人物的雕像。
在波士顿,人们将哥伦布的塑像枭首于市。这个15世纪欧洲航海家,被认为是大航海时代探险精神的代表。他发现了美洲,但同时也开启了美洲殖民与黑人奴隶贩卖的历史。在弗吉尼亚,里士满愤怒的人们将哥伦布沉入湖底。在迈阿密,人们将弗洛伊德的名字用红色的幼体涂在哥伦布的雕像上,写下“黑人生命重要”的愤怒宣言。
不仅于此,人们还将目光投向了罗伯特·李,这位南北战争时期南军的总司令,被认为是“奴隶制”的象征。在群情汹涌中,弗吉尼亚州长决定拆除塑像,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错误”。罗伯特·李将军的后人在发布会上也表示“塑像象征着压迫”。
哥伦布代表种族灭绝,罗伯特·李象征着压迫。愤怒的人们在哥伦布雕塑底座上所写的标语,李将军今世后代的宣言,展现了美国人的历史观。
2
许多人对美国的现状表示不解,砸塑像,破四旧,美国人讲究政治正确讲究得有些过头了,美国社会撕裂了。甚至更夸张的担心是,再这样下去,美国要发生内战了。
一位在美留学的大学生给我讲述了他对骚乱时期美国的观感。因为疫情的原因,回国的机票虽一票难求,但骚乱的美国实在让人没有安全感,他想尽办法回到了国内。回国后,他的同学告诉他,晚上听见街道上响起枪声,感觉像是要打仗了。
他所在的学校在费城,美国最具历史意义和历史感的城市。大陆会议、制宪会议都在费城召开,独立宣言、联邦宪法在这里诞生,这里的NBA球队叫“费城76人”,以纪念1776年独立宣言在此诞生。
这些耸人听闻的观点,本质上来源于对美国“种族”问题的误解,对美国人历史观的误判。这些误解和误判带来的,是对美国社会的误读——你看美国有什么好,到处是骚乱,到处是歧视。美国社会当然有问题,但一叶障目,这种通俗的美国观遮蔽了美国社会中“活力因子”,遮蔽了“活力因子”对我们自己的启发。
3
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曾如是描述美国,“美国从来不缺暴力,也不缺乏事件、人物或者观念,但这一切并不构成历史”,美国人一直在“逃脱历史”。美国人在历史的开端旧是一种“掺杂的、混血的文化”。这种掺杂的、混血的文化,其性格是敌对、异质。我们常常形容美国社会是一种多元文化,但在波德里亚看来,这种敌对、异质带来的是能量的汇聚、权力的对立。
种族问题就是一种敌对。波德里亚为我们重新理解美国的种族问题,提供了一种视角。在《美国》一书中,波德里亚写道,“在美国,每个种族都发展出了一种有竞争性的语言和文化,有时甚至比本土语言和文化更加优越,每个集团都象征性的占据着上风。”
和法国人对待数百万移民的小心翼翼不同,美国的种族问题,“不是形式上的平等或者自由,而是事实上的自由,对抗和竞争体现出来的自由。这种自由赋予种族对峙以异常的生机,开放的基调。”
在波德里亚的观点面前,我们对美国人“政治正确”的批判显得矫揉造作。波德里亚将美国社会和欧洲社会的种族问题对比,他认为欧洲人太过纠缠自己的历史,在种族问题上,“只能生产出一种令人羞愧的集权制”。
4
承认美国社会种族问题的存在与社会的现代性并行不悖,这不仅对于中国人,对于欧洲人来说也是困难的。波德里亚的同乡托克维尔在1830年代游历美国,诚实地记录了他眼中的撕裂,一边是美国宪法的好处,一边是印第安人与黑人的生存状况。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认为比之美国,中国人有化润万物的历史传统更优越。美国人解决不了“种族问题”,但中国人虽历经朝代更替,外族入侵,从未有种族主义的担忧。这些观点,某种程度上都给我们一些优越感。
汤因比和托克维尔当然都是深邃的思想者,但我认为波德里亚的观点,更能让我们理解美国社会的真实,更能指示社会活力之由来。他更能给我们一种穿透现实的眼光。NBA球星詹姆斯身穿印有“平等”字样的T裇在ins上抗议,“我们从不苛求更多,就是要求平等”。美国种族问题的本质是平等,关于平等,我们了解的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多。
在波德里亚眼中,美国人和欧洲人区别并不在于美国人更自由。“人们常常将美国威力的爆发归功于自由和对自由的运用,但自由本身不会产生力量”,自由只是一种公共价值观,美国人的自由,“消失在个体作风解放和骚动中,众所周知,骚动是美国人的常态”,比之自由,更能产生现实力量的是平等。
用一句政治正确否认美国存在的种族问题,或者用一句政治不正确否定美国社会的现代,都是没有什么营养的。波德里亚关于种族问题论述中,对峙中有生机、平等释放力量的观念,对我们理解美国社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更有意义。
以有趣对抗无趣
有马体育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30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