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太平天国的王爵,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后期泛滥的诸王,洪秀全后期所封的王有两千七百多人,光是有名可考的就达到了二百余人,这种滥封王爵的行为一般视作太平天国政治不成熟的重要证据,太平天国的王也被人笑话好不值钱。然而事实上,滥封王绝非洪秀全的本意,甚至就连最初在永安的初义五王都是洪秀全妥协的结果。
洪秀全
要谈太平天国的王,首先要明白在太平天国的制度下的"王"到底代表什么?太平天国的体制极其特殊,在太平天国看来,世上只有一者可为称作"皇帝",那就是"天父上主皇上帝",至于其余人等,包括洪秀全在内,至多只能是"王",至于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太平天国则将他们被贬为"侯"。即是说太平天国体制中,洪秀全这个"天王"和杨秀清等人的东西南北翼五王本质上都是"王",天王不像皇帝那样至高无上。
因此,站在一个统治者的角度去看待封王,洪秀全起初必然是抵触的。事实确是如此,太平军于1851年9月25日攻破永安,根据清朝方面档案,至迟在10月31日赛尚阿的奏报中提到了太平军首领开始依次称万岁、九千岁、八千岁等等。我们能认为此时太平天国已经开始封王了吗?显然不是,杨秀清等五人正式获得王爵的时间要到12月17日的封王诏书。
永安封王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看"万岁"、"九千岁"等称呼的意思,洪秀全以梦见上帝为理由创教,杨秀清、萧朝贵则通过"天父""天兄"上身为自己和洪秀全、冯云山等人编造出了上帝之子的身份,从天王万岁、东王九千岁再到翼王五千岁,这个排行实质上是"家庭地位",洪秀全称为上帝次子,冯云山为三子,杨秀清为四子等等,洪秀全承认五人"X千岁"的身份,实际上是承认他们确实是自己的兄弟,都是上帝之子。
然而,洪秀全虽是爽快的给了这五人"X千岁"的尊称,但在进入永安近三个月的时间,洪秀全迟迟不肯他们王爵,可见他在此事上明显上有所犹豫的,封王对壮大声势、收拢人心显然是有益处的,洪秀全不乐意去做大抵是有两个原因。
首先,如上文所述,为了保证天父的权威独一无二,洪秀全本人在太平天国的制度下是不可以称帝的,如果再封王,就等于承认这些人在地位上可以接近自己。其二,宗教上来说,拜上帝会的教义起初是认为"封王"属于旧王朝的"凡间歪例","有些冒犯天父",所以洪秀全迟迟不愿封王。
影视剧中的洪秀全形象
但是,洪秀全终究是妥协了,从永安五王的地位和权力分析,杨秀清有"天父"下凡的独特地位,且自金田起义至今杨秀清功劳最大,萧朝贵则有"天兄"下凡的特殊地位,在金田起义筹备阶段,由于杨秀清曾患重病,萧朝贵一度得势,同样具有极大的威信,而封萧朝贵多少可以制衡杨秀清。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三人,可以算是洪秀全的盟友,无论是对杨秀清、萧朝贵二人权力的妥协,还是出于对己方盟友关系的巩固,封王都是很有必要的。
这次永安封王,截止天京事变的四五年间,只有秦日纲和胡以晃因功被封为燕王与豫王,但这二人并非"上帝家庭"成员,虽然被封为王但在地位上是不可与永安五王相提并论的,除此之外洪秀全的亲属,包括至亲兄长在内,也只可称之为国亲,而非是王。
真正产生变故的还是天京事变,在杨秀清、韦昌辉先后全家被诛杀之后,太平天国一度由石达开主政,此时被杨秀清架空许久的洪秀全已然不再信任外姓王,为了牵制石达开,他封了自己的两位兄长洪仁发、洪仁达为王,在主上猜忌和二王掣肘之下,石达开最终负气出走并带走了十余万精兵,后悔莫及的洪秀全取消了两个兄长的王位并宣布不再封王。
天京事变
但洪秀全这话说了不久就自食其言了,他的族弟洪仁玕辗转来到天京见到了洪秀全,洪仁玕是一个具有近代视野的人物,他在洋人传教士那些学到了许多近代西方的科学知识、政治体制,纵然以整个中国的范围来看,在当时都是少有的人物。
这样的一位族亲前来天京,对洪秀全来说可谓意义非常,取消洪仁发、洪仁达的王位绝非洪秀全的本意,纯粹是二人能力过于平庸不能任事,他一直希望有一个真正有才干的族亲能帮助他总揽朝政,是以洪仁玕来到天京不到一月就被封为干王、正军师。
洪仁玕
但这样一来,就又引起的李秀成这类有大功的新生代实力派不满,不得已,洪秀全又封陈玉成、李秀成等人为王。自此之后,封王似乎成了洪秀全常用的安抚手段,伴随着后期太平天国地方势力的逐步军阀化,各方将领都隐然成了一派势力,洪秀全好似放弃治疗一样不断的封王,王爵也愈发的不值钱,但封王对于洪秀全来说,确实是不断妥协的产物,洪秀全政治手段低劣,而在杨秀清死后,整个太平天国不再存在一个在能力和威望均可总揽大局的人物,最终出现二千七百余王的奇异现象,虽令人瞠目,却也不是无法理清原因。
太平天国这段特殊的历史,有人愤恨之、有人惋惜之,看官朋友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作者简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29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