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我TM的何罪至此?”
马文举(隋骁果军将领):“违弃宗庙,巡游无度,征伐无休,荒淫无道,任用奸佞,不听谏言,百姓死的死反的反,天下大乱,还说没罪?”
杨广:“我确实对不起百姓,但你们吃我的喝我的,荣华富贵都是我给的,你们这群白眼狼,搞我是几个意思?今天这事是谁TM挑的头?”
司马德戡(隋武贲郎将):“天怒人怨,要杀你的何止一人?”
封德彝(隋内史舍人):“宇文化及要我总结你的罪状,我念给你听......”
杨广:“你TM的一个读书人,也跟他们这样搞?”
一旁的裴虔通(隋通议大夫)听不下去了,一刀砍了杨广12岁的儿子杨杲,鲜血溅了杨广一身。
杨广:“天子有天子的死法,你TM拿刀斩我试试?给我拿毒酒来!”
众人不允,令狐行达(隋骁果军校尉)上前一把按倒杨广。杨广自行解下练巾交给令狐行达,令狐行达以之勒死杨广。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江都兵变,50岁的隋炀帝杨广迎来人生末路。屠刀压颈之时,杨广仍保持着帝王的风度。要毒酒,要全尸,争取着最后的尊严。
杨广的“大隋帝国梦”,也随着他与杨杲一起,胡乱塞进以床板拼凑的小棺材中。这是天才的陨落,也是疯子的归途。
蛰伏的天才皇子
在杨广13岁的时候,大隋帝国建立,杨广封晋王。
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上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隋书》
长得帅气、头脑聪明、父母宠爱、热爱学习、文采极好、为人稳重、声望极佳,在魏征等人编撰的《隋书》中,这是对少年杨广的评价,人中龙凤不外如是。
在杨广20岁的时候,大隋攻打陈国,以杨广为行军元帅。
杨广率领高熲、韩擒虎、贺若弼等饮马长江,灭陈国。在拘捕斩决一干陈国贪官污吏之后,杨广将府库封存,资财分文不取,故而天下都称“贤王”。
不久,江南高智慧叛乱。杨广封扬州总管,坐镇江都。
数年后,突厥寇边,杨广再次出任行军元帅,统兵出灵武。
对于一个皇子来说,朝野之中的人际关系好,又有军功在身,前途必是不可限量的。
但杨广的前边却挡着一个皇太子杨勇,这使得他不得不蛰伏下来。
夺嫡之路,自古就是一条凶险之路。夺成了黄袍加身,夺不成满门弃市。打打杀杀夺取皇位的事,杨广是不干的,天才自有天才的手段。
其一,禁欲。
杨广总是一副坐怀不乱、清心寡欲的样子,因为独孤皇后看不得这些孩子们沉迷女色。
且不管他是真禁还是假禁,至少在独孤皇后看起来,杨广这孩子是相当不错的。
太子杨勇则是莺莺燕燕雨露均沾,碰巧刚将爱妾的肚子搞大,太子妃就突然离世,这无形中就将一口“为了小妾杀原配”的大锅给背在了身上。
其二,俭朴。
杨广衣着俭朴,起居简单。只此一项,就很合杨坚与独孤皇后的胃口。
生活规律而又积极向上,一天到晚不是向韩擒虎讨教用兵之道,就是与张衡纵谈民生国策。于朝堂之上毕恭毕敬,于群臣之间恪守礼数,这样的“五好青年”谁不爱?
太子杨勇则不懂收敛,老喜欢搞些奢靡之风。这还得了?这可是杨坚与独孤皇后最反感的事情。
两兄弟此消彼长之间,杨广再使出“会哭的娃有奶喝”的杀招,在独孤皇后那里哭诉杨勇嫉贤妒能想谋害他,杨素、张衡等一干朝廷重臣则从旁煽风点火。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杨勇被废,杨广立为皇太子。
储位之争,本就没有什么高尚与卑鄙可言,所不同的只是手段高低,自古便是如此。杨广蛰伏多年,于一夕间兵不血刃拿下储位,自然离不开他天才般的运筹。
卓越的战略远见
35岁的时候,杨广终于登上了帝位。
即位之后,赐死杨勇,软禁杨秀(四弟),平叛杨谅(五弟),政治从来不是仁慈的,杨广以雷霆手段展示出了帝王的杀伐果断。
对于大多的帝王来说,谁才是他们的人生标杆?秦皇汉武!
试问哪一代雄主不想开疆扩土一统天下?杨广在登上帝位后,所想到的就此一事,或者说,他早就这么规划了,毕竟“大业”这个年号多多少少也透露了他的心事。
首要之事,就是实现“南北互通”。
开凿运河,这是杨广被后世所不齿的重要事件之一,都说他是为了游江都才搞运河,但这可能么?
如果说杨广是个不学无术之人,单纯为了游玩而大兴土木或许可能,但他显然不是。
灭掉南陈之后,杨广曾在江南经营了10年,对民生国策、军国大计的理解,是高人一筹的。再说,如果只是为了下江都,那何必要将大运河搞到涿郡(今北京)?
我们且来看看,这大运河与杨广的战略有啥关系?
洛阳中心
杨广即位后的第二年,就将都城从长安迁至洛阳,洛阳的重要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早在杨坚时期,隋朝就已在关中、中原等地修建超级粮仓。杨广即位后,又再新建回洛仓、兴洛仓等,这些国家级大粮仓都是建在洛阳边上,是隋朝命脉所在。仅一个回洛仓,就能储粮3.6亿斤左右。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粮食。这是绝对的刚需,没有粮食就不要妄谈其他。开凿运河的首要目的,就是方便运粮囤粮。
南至江都
江南富庶之地,少战乱,隋朝多年经营,江南已成为天下的产粮基地。
在攻灭南陈后,杨广坐镇江南长达10年之久,“南粮北调”的策略他是有着深刻理解的。想让北方吃饱,就要从江南调粮,物流提速没有运河还真的不行。
北通涿郡
这是重中之重,也是杨广的战略规划核心所在。因为在涿郡不远处,有一个高句丽。
睡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要成就秦皇汉武那样的丰功伟绩,就得扫清六合荡平八荒。要动高句丽,将是举国之战。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物流起不来,拿什么打仗?
算上“二期工程”的江南河,经过近7年的时间,五千多里的大运河总算凿通了。
以我们后世的眼光看,这条流淌了1500年的大运河,不仅连接了长江、黄河,也连通了淮河、海河,担负了历朝历代国家物流的重任,可谓荫泽千古。
杨广的皇图霸业梦,是开疆扩土。要开疆扩土,首要任务则是要将全国的“一盘棋”给盘活,杨广做到了。
但是,杨广所付出的代价太大。
在战略规划上,杨广是高瞻远瞩的。但在战略执行落地的时候,杨广玩砸了。
帝王的战略规划都是从帝国的格局出发,讲的是一战定乾坤。百姓的人生规划,无非就是柴米油盐,讲的是衣食住行无所忧。这是帝王与百姓之间不可跨越的一道鸿沟,杨广在这沟里翻船了。
所谓的“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正是如此。
开凿大运河,用工超过五百万人,其中一半人的命丢在了水里。加上贪官酷吏的摧残,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百姓哪管你什么战略不战略,只知道被抓了壮丁,只知道每天都要到大运河里卖命。
这TM的谁干?
三次出兵高句丽
运河通了,军备物流搞定了,万事俱备,是该搞一手大的了。
早在杨坚在位时,高句丽就曾多次袭击隋朝东北边疆,不管是杨坚还是杨广,对此都是不能容忍的。
征高句丽,为了出一口恶气,也为了建不世之功的帝业之心。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杨广第一次御驾东征。
此时的杨广,确实是有些癫狂了。
但杨广还是不能停下脚步,因为他发觉大隋王朝的局面已渐渐失控。民间疾苦,屡有反叛,百姓要是如此闹下去可不行。
政治,从来都是权谋之术,杨广必须要坚定不移攻伐高句丽。你们想闹我了解,但你们能不能先跟着我去把高句丽干了再说?
通过发动战争以统一阵线统一思想,自古以来就是解决内部矛盾的上上之策。
可惜,杨广第一次东征就败了,而且惨败!
第二次,第三次,已陷入癫狂的杨广在三年之内三次御驾东征,期间还碰上杨玄感造反。
从高句丽回来之后,杨广发现国内事态已经完全失控。
天才的崩溃
能被称为“天才”者,往往自负。
自负之人,往往脆弱。
杨广赢了夺嫡之争,灭吐谷浑、讨占城、征契丹、降流求、改革官制、修订法律、增设进士科,桩桩件件都干得漂亮,却在高句丽战场上栽了跟头,在国家战略的实行上彻底得罪了百姓,这样的失败他承受不起。
或许这时的杨广会想起高熲、贺若弼、宇文弼,或许杨广会在某个时刻后悔着没有听进去他们反对的声音。
但如若他们能够再活过来,估摸着也是再死一次的下场,因为天才的极致,就是自负的独断。
更打击他的,还在后头。
杨广或许没想到,他赐死大哥,囚禁弟弟,他最信任的老表李渊居然也在谋他的江山,这还真是一种讽刺。
移驾江都后的杨广,从此纵情声色。皇图霸业梦,见TM的鬼去吧,老子不干了!
杨广崩溃了,随着他而崩塌的,是短暂的大隋帝国。
如若杨广肯走得慢些,等一等百姓,也不至于“步子跨大了扯着蛋”。
如若杨广在东征高句丽时一战功成,也不至于让隋朝内部矛盾放大至不可收拾。
如若杨广不那么“天才式偏执”,也不至于成为癫狂的疯子。
如若杨广的战略规划能够不那么粗暴地完全实现落地,谁又能说他不会成为后世帝王的另一个标杆呢?
可惜,历史从来都没有如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29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