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喜马拉雅山脉失踪的8名登山者确认全部遇难,印度官方6月24日证实救援人员已找到7名队员的遗体,初步分析可能遭遇复杂天气引发的多重雪崩。这支12人探险队伍是5月13日进入印度Munsiyari村,准备攀登印度第二高峰———楠达德维山东峰。尽管登山就像“行走在死亡地带”,但征服的渴望却源源不绝。尤其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更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今年5月,珠峰因为窗口期短暂甚至出现登山者大排长龙的堵塞场景。数据显示,1921年至2018年,共有4738人登顶珠峰。不过,伴随征服的往往还有死亡。今年以来,截至5月30日已有11名从尼泊尔南坡攀登的登山者遇难,位于中国境内的珠峰北坡则有2名外籍登山者遇险获救,2名外籍登山者死亡。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分析了1921至今喜马拉雅山脉攀登数据,还原“行走在死亡地带”的人们。
千余人丧生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它耸立在青藏高原南部,分布在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等国境内。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50米,主峰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最高峰,是众多登山爱好者的终极梦想。1921年人类开始尝试珠峰攀登,之后每年都有大量登山探险者不断登上以珠穆朗玛峰为首的喜马拉雅山脉各山峰。
1921年至2018年期间,共有近8万各国登山者在喜马拉雅山脉各5000米以上的山峰登山,但同时也有1028名登山者在高山之上不幸付出生命。登山危险程度随着海拔升高逐渐增大,8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死亡率更是明显剧增。
雪崩是最大的致命原因
登山者的生命安全既受到严酷大自然环境威胁,也跟自身身体状况有关。今年好天气窗口期短暂,珠峰南坡出现“拥堵”,亦是致命原因。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整理发现,1921年至2018年期间,喜马拉雅山脉登山者分别有351人、302人因为雪崩、坠落死亡。
但随着装备、经验和对环境了解的逐步提升,以及登山者人数的增加,登山者死亡比率已经从最初的5.88%降至如今的0.82%.
如果按季节来分,会发现春秋两季登山人数相对多,死亡率也较高,这与登山旺季不无关系。
近10年登山者与向导
比例14:9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商业化的攀登时代,为登山者服务的专业雇佣人士数量也在提升,1921年至2018年期间共有26945名专业雇佣人士为登山队员们提供服务。在早期对环境不了解的情况下,雇佣专业人士成为最佳选择,整体数据来看,登山队员人数与雇佣人士人数的比例近乎2:1.具体来看,1921年至1930年期间,登山队员人数与雇佣人士人数比为4:9,到2011年至2018年期间这个比例变为了14:9.
这些雇佣人士与普通登山者一样,进行的也是“生死攀登”,最初死亡率高达7.02%,近10年降为0.68%.
南坡死亡人数是北坡的5倍
再回来看看今年珠峰的“致命拥堵”,尼泊尔当局资质审核不严、登山公司唯利是图引发关注。尼泊尔旅游部门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尼泊尔政府共发放373份登山许可证,2018年批准了346份许可证。今年春季的登山高峰期,则已发放381张许可证。为吸引更多登山客,2014年,尼泊尔政府还将旺季的登山许可证费用从25000美元下调到11000美元,而且从不限制人数。
与珠峰南坡尼泊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坡的中国,中国国家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规定,2018年起,每年进入珠峰核心区的人数将被控制在300人左右,且名额仅限春季登山。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8年期间,珠穆朗玛峰尼泊尔一侧死亡人数就为中国一侧死亡人数的5倍。
据悉,攀登珠峰南坡费用已经从2016年的4万美元/人,上涨至2019年的4.59万美元/人。而攀登位于中国境内的珠峰北坡,一家西藏专业登山公司的报价更是接近46万元/人。这些报价仅仅是“团队费用”,还有数万元其他费用需要攀登者自行支付。商业公司的逐利性,让很多有珠峰梦却无合格身体素质与经验的登山者,有了上山的机会,也让他们更加接近死亡。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数据采集分析:李润泽子
南都制图:吴怀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