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则新闻引起了大家对清华北大的口诛笔伐。
新闻1:美国将13所国内高校列入制裁的“实体清单”,它们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南昌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湖南大学。
新闻2:有媒体披露了中国20项“大国重器”的总设计师名单和毕业院校,如下图↓。
清华仅南仁东院士一人入选
为什么清华北大没被制裁?为什么清北毕业的总设计师仅1人?
一时间,进了“实体名单”“大国工匠”的高校校友似乎扬眉吐气,网友更是在有些人的引导下,对清华北大这对国内高校的泰山北斗口诛笔伐。国家投钱最多,招收状元最多,国内外名气最大,为什么美国对你俩如此宽容?你俩对国家重大项目贡献如此之少?是不是清北毕业生真的都去“建设美国”了?
显然,问题没这么简单。清华和北大在新世纪以来,与时俱进,补强短板,目前已初步建成了国内顶级、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国家也在持续重点投入,比如经费。工科最花钱,浙大的工科实力远超北大,然并卵,预算还是差不多。两个头牌的地位可见一斑。
2019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预算排名
清华北大正由于这种超群的实力和地位,加上自身一些问题,所以自带“招黑体质”,总被人拿着放大镜观察。其实,这么两个名单,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样本,尤其第二个所谓的“大国工匠”,凭什么是这些项目的总师入选而不是其他项目?凭什么80%是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和首席科学家才20%?
至于清北在两份名单里的惨淡表现,我想,原因有很多:
1-北大的工科虽然在近年开始崭露头角,但北大毕竟以文理见长,尤其文科综合实力独步天下,培养工程师的数量质量都不够,跟国防、军事和安全相关的重点项目也参与的少,没有进入两个名单很正常。
人家主攻基础物理、基础化学,主修经济、法律、文学、历史甚至考古,特朗普总不会因为美国历史太短而制裁考古很强的北大吧?都说了是“大国工匠”,北大很长时间都只有一个“工学院”,近几年才扩充了几个工科专业。就这点家底,能出几个“工匠”就不错了。要培养出“大国工匠”,臣妾做不到啊。
一叶知秋,一图可窥北大工科
2-清华近20年狂补文科理科社会科学,现在综合化程度和实力与北大比已不遑多让,甚至经管学院与北大光华已成“双峰并峙”之势。但清华毕竟是国内工科老大,被黑是大概率事件。
当然,我们要认识到,清华的工科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宽口径,比如生物、医药、能源、精密仪器、机械、土木、水利、电子、计算机等等。
一首《小白杨》特招入学的李健,毕业于清华电子系
因为历史原因,清华的工科专业,也有一些短板,如航空航天类,船舶类。前者起步晚架构小,后者则干脆没有,前年才成立一个弱相关的海洋工程系(隶属于土木水利学院)。航空航天和海洋船舶类恰恰是国家和军队重大项目的密集区,很容易引起米国的关注,也恰恰是“大国工匠”名单里的主体。
土木类(含桥梁),清华主要是在方向引领上冠绝天下,且国际同行对国内高校的大土木专业,最推崇清华。但是,同济、东南和一些交通大学,以大土木专业为基石建校,自然在这一领域的人才相对集中。
院士比大国工匠如何?
3-清北作为国内高校超一流的存在,科研和教学更加放眼全球,深入底层和根源,更偏好深层次和根本性问题。即使是工科专业,也更偏向底层技术,解决大趋势的问题,比如清华正在落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相应的,清北培养的人才非常多样化,他们的共性是基础素质、通用素养、思维层次超群。在更广谱的行业视角,清北培养的顶尖人才数质量仍然傲视群雄,比如国家领导人,两院院士,行业领军人物等。
2018年火爆央视的陈鲲羽,本科就开始进实验室,研究等离子体与可控核聚变,要从太阳的核聚变原理中找到新型能源的线索。他在清北也算翘楚,但绝不罕见。他代表的是清华北大的学生群像。就陈鲲羽这个方向(理科)而言,美国好意思制裁吗?能成所谓的“大国工匠”吗?
人称“鲲神”的陈鲲羽
4-制裁实体清单,主要针对的是直接参与的国防和安全相关的重大项目,以及相关人才。
清华参与的国防和安全相关的重大项目也不算多,相对清华参与的所有重大项目总体数量而言。北大则更是寥若晨星。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国内不止这13所大学是美国的眼中钉,很可能会出下一批清单。比较让人疑惑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可能他们太活跃了?
人大的向松祚教授特别敢说
5-“大国工匠”名单,清华也入选了1人,主持“天眼”的南仁东院士。实际上,这份名单使了障眼法,故意隐去对清华北大有利的信息。
名单里三峡水电站总设计师是郑守仁院士,实际上“双总师”“三总师”体制下,同样重要的总工程师张超然被刻意隐去,后者正是毕业于清华水利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来自中科大,同样重要的总指挥栾恩杰院士,来自清华精仪系。
可歌可泣的南仁东院士和他呕心沥血的天眼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总指挥廖湘科院士,毕业于清华计算机系;国家大剧院中方设计组组长李道增,毕业于清华建筑系;。。。数不胜数。这些人算不算“大国工匠”?
再扯远一点。今年炙手可热的陈薇院士,新冠疫苗的希望集于她身,而她在清华拿到了工学硕士的学位。
陈薇院士在实验中
说到这,答案不言自明。
清华北大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两份名单。小番认为,更应该拿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这些顶级指标来追问清北,更应该拿毕业生10年、20年、30年的成长轨迹与其高考分数的对比结果来评价清北。
还有,清北学生“精致利己主义者”也多,出国留学从而定居的也多,这是事实。留在国内的,不论学核物理还是学化学,大量清北毕业生首选去金融行业,来钱快又体面。这种问题,谁来问一问管一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14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