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的潜在差生。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说: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教育的改革,远比所有人想象中来的迅猛,父母如果还用N年前的教育方式去应对教育的改革,孩子会吃大亏的。
听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怎么说?"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1. 高考试卷增加了阅读量,语文卷面字数从原来的 7000 字增加到 10000字,其他科目也会增加字数。
2. 语文考试的阅读面将涉及从文学、历史、哲学到生物、化学、数学、物理等等,语文不仅仅局限在文学素养的积累,更注重知识面和理解能力。
3、语文课本将大幅度提高阅读的思辨性、复杂度和扩展度。
那些理解水平差、知识面狭窄的考生,自然会成为高考淘汰的对象,而那些语文能力强,悟性高,反应快的学生就会逐渐崭露头角,所以很多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一点不假。
阅读能力要科学培养
很多父母说:"我的孩子天天读书,为什么还不会做阅读理解?"
因为孩子不会阅读,经常走马观花,即便停下来仔细看,也因为不懂得把握文章的脉络,而无法完成有效阅读。
实践教育提倡,为了提高孩子的应试能力和综合能力,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还要教会孩子"快速深度阅读"。
快速深度阅读(三有)
1、 有目标地阅读
阅读之前有目标,才会带着思考去读,从而极大地提高阅读的效率。
要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我们阅读时的目标是什么呢?将阅读目标与教学大纲中本学年必备的阅读能力相对接。比如一年级孩子阅读时,要与下面大纲中要求的6项阅读目标相结合。
2、 有能力地阅读
在训练孩子阅读文章时,不仅仅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更要注重各项能力的训练,比如四年级孩子,教学大纲要求具备文章主要内容的总结概括能力,看看具体内容吧:
四年级应具备的阅读能力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词语能力
2、体会关键词表达情意的作用——体会词语表达情意的能力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语句理解能力
4、体会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方法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5、了解冒号、引号的用法——标点符号运用能力
6、结合语境理解内容——语言品析与内容理解能力
7、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内容概括能力
8、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9、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个性化阅读理解能力
以上是举了四年级的例子,不同年级我们要关注孩子相应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了熟练理解和驾驭字、词、句、章的能力,孩子才能吸收大量的知识营养,同时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在驰骋考场时,不仅对语文一科能够游刃有余,对其他各科的审题和解答,都能从容应对。不仅不会成为"做不完题的15%",还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3、 有积累地阅读
在阅读时要有针对性地积累好的字词句,尤其是资源评价中要求的必会内容,如词语,不但要记住,还能理解其含义,并举一反三地运用到作文中。
这句话看起来好像人人都知道,但是真正做到的孩子却很少,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在积累的过程中太刻板,没乐趣,没有找到积累的方法和诀窍。(关于积累的方法和诀窍,以后逐渐向大家介绍。)
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当 下,从知道的这一刻
因为,时间紧迫
孩子连题都读不完,你却还奢望着他在考场上能竞争过其那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都远超他的孩子,抢到名校的资格?
孩子的阅读有三大时期,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关键任务:
1、1-3岁是培养儿童阅读习惯的关键期。
孩子生来爱阅读,他们需要的是父母恰当的启发和引导,以此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果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就会让孩子错失养成阅读习惯的大好时机。
2、3-6岁是儿童阅读习惯养成的加强期。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除了需要保持每天的亲子共读之外,父母需要定期带孩子去书店买书,同样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持续保护孩子的读书热情,让书成为孩子忠实的伴侣。
3、8到14岁是孩子一生的阅读关键期
在8-14岁的时间里,如果学生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就为他今后的人生观的确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这个时期,更是为孩子高考做应试准备的时期,如何进行深度阅读,让孩子一眼就看到文章的主旨,把握段落,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建立起阅读思维,正是这个年龄段的重要任务。
如果错过了这一黄金阅读期,那么,今后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会暴露出难以弥补的"先天不足",那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突击补课,将很难奏效。
最后借用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演讲时的副标题: 拜托各位给孩子读读书吧!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快速提分?
实践教育《八字阅读法》,直击阅读核心与采分点,快速培养孩子的深度阅读能力,让孩子轻松阅读、语文从容拿高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3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