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后, 面对列强侵略,中国的贫弱、腐败日益显现,使中国人开始不断反思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到民国初年,经过几十年的中西方文化碰撞,以及国内不断的暴乱、恐慌、复古等事件后,一些国人得出这样一种结论:
中国之所以落后、腐败是因为旧的传统文化在作祟;而旧传统文化之所以这样顽固是因为汉字。从而掀起了一场“废灭汉字”的改革运动。
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若要自存于世界, 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可。而汉字的书写认记太难,影响了国民普及教育的推广。因此必须废除汉字,代之以字母新字。
当时, 著名学者、语言学家赵元任就是汉字拼音化的支持者,他主张用拉丁字母来代替汉字,最终废除汉字。
他凭借自己深厚的文言文功底写了两篇文言同音文——《施氏食狮史》和《 季姬击鸡记》。 在文章中分别只有 “shi”和“ji”两个读音,但其中表达的故事信息却相当的大。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普通话译文】
石头屋子里有一个诗人姓施,喜欢吃狮子,发誓要吃掉十头狮子。这位先生经常去市场寻找狮子。这一天十点钟的时候正好有十头大狮子到了市场。这时候他正好也到了市场。于是,这位先生注视着这十头狮子,凭借着自己的十把石头弓箭,把这十头狮子杀死了。先生扛起狮子的尸体走回石头屋子。石头屋子很潮湿,先生让仆人擦拭石头屋子。擦好以后,先生开始尝试吃这十头狮子的尸体。当他吃的时候,才识破这十头狮尸,并非真的狮尸,而是十头用石头做的狮子的尸体。先生这才意识到这就是事情的真相。请尝试解释这件事情。
《 季姬击鸡记》: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普通话译文】
季姬感到寂寞,罗集了一些鸡来养,是那种出自荆棘丛中的野鸡。野鸡饿了唧唧叫,季姬就拿竹箕中的小米喂它们。鸡吃饱了,跳到季姬的书箱上,季姬怕脏,忙赶鸡,鸡吓急了,就接着跳到桌子上,季姬更着急了,就借竹箕为赶鸡的工具,投击野鸡,竹箕的投速很快,却打中了几桌上的陶伎俑,那陶伎俑掉到地下,竟粉碎了。季姬睁眼一瞧,鸡躲在几桌下乱叫,季姬一怒之下,脱下木屐鞋来打鸡,把鸡打死了。想着养鸡的经过,季姬激动起来,就写了这篇《季姬击鸡记》。
念这两篇同音文,假如只听声音,不看文字,就会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因此,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在内,都认为赵元任是希望用这个例子来证明汉字拼音化是荒谬的。
但事实恰恰相反。根据赵元任的亲口叙述,这两篇文章限制性地使用同音异形的汉字来行文,属于文言文而不是白话文,在现实口语中根本不会出现。而这两篇文章的普通话译文,用汉语拼音转写,听起来就完全没有问题。
赵老用这种极端的例子,想要从反面证明汉字拼音化的可能性,不知别人作何感想,反正笔者觉得有点说不通。全篇只用一个音就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恰恰说明了汉字体量的丰富,若用拼音字母代替汉字,则完全无法充分表达原意。
听而不看就不懂,不是错在汉字,而是因为文言文的衰微。文五四运动废除文言之后,很多文言字词不属于现代汉语系统,人们对文言的口语表达越来越不熟悉。
但是文字的传承并没有断裂,这两篇文章,即便是现在我们来看,依然能够看懂,并且为汉字的博大精神而深深自豪。
再者,其实现代一些方言中还存在古汉语的入声和浊音,如果用一些方言,比如江浙方言、粤语,来念这两篇文章,就根本不是完全的同音字了,即便不看文字,也比普通话更好理解。
华夏文明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留下来的文化必定有璀璨而耀眼的部分。汉字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书写工具,而是与中华文化有着本质的关联,否定文字便是毁掉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
如今,处于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对自己 文化的独特性保有自信,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和中华文化的魅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2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