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孑露
说心里话,对于我这个从森林公园脚下走出来游子而言,也算是见惯了“奇山秀水,怪岩石林,大小洞府无以数计。”像云洞岩“洞广丈见方、怪石屹立”实不敢恭维。
最近无意中对它的历史有初步认识,对我颇有吸引。闲暇之余轻装前往,欲寻些远去的足迹。
云洞岩——原名“石壁山”俗称“洞仔岩”。位于龙海市步文镇,距漳州市中心不足十公里,属省级名胜区。
天柱峰最高海拔280米,方圆不足十华里,平龙江拔地而起。远观似石林盆景;近看似“仰卧老君”。
因山有一石洞,洞广余丈见方。传说凡大雨降至,云雾即随洞出,雨霁天晴,又潜回洞中,故而得名。
相传隋开皇年间(公元581年-600年)有潜翁归居修道、养鹤。山下时闻鹤声齐鸣,又名“鹤鸣山”。
古往今来,但凡才华横溢、才高八斗,功成名就者,总希望在垂暮之年,抛弃功名衣锦还乡、寻居清隐安度晚年。
李白曾选中天柱山时说“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大文豪苏东坡想到归隐,也是感慨万千“年方四十发苍苍,始欲求方救憔悴。他所若访潜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
隋潜翁是否也是“始欲求方救憔悴,他所若仿潜山居?”对隋潜翁无实名史记无从查起,也许是云游至此,远观这株盆景倚山傍水、峦光碧流,便选为自己的“终老之计”了。
从此静心修道、与鹤共居过上“石林清隐”地田园生活。
几百年以后,理学家朱熹(1130-1200)南宋乾道年间登上云洞岩。同样被这优美、独特的山石盆景所陶醉。
无数峦光碧欲流,古桐修竹匝林丘...;突兀万石攒,逶延两溪抱。月狭风进凉,泉留月亭皓。
日光如碧绿色流水一样穿梭于山尖和杂石之中。九龙江环绕着山,石尖上的亭子里,雨不一会功夫积了一摊水。月亮出来了,月影停在水摊里都舍不得离去......
“溪山第一”四字成为云洞岩一道亮丽的风景。更为云洞岩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朱熹在写“石室清隐”时,可想他此山已经积下了到不离不弃地步。朱熹最终还是没有完成“石室清隐”的计划。
明理学家蔡烈才是云洞岩史记中唯一“清隐”的高人。也是云洞岩进入最灿烂的时代。
因才华横溢、热情好客以至弟子无数,被称为“鹤峰先生”名扬四方。许多好学儒生慕名而来,碑刻比比落成。其中翰林学士丰熙碑记颇丰,“得朋”便是丰熙因得蔡烈一挚友挥笔留记的。
“大海浮沤寄此生,何缘逐逐涸风尘。游仙无事求真快,洞口桃花自有春。”潇潇洒洒一气呵成,诗人写的开心我们也读的开心。
蔡烈在云洞岩度过了快乐的余生,并葬于峰底。
如今,云洞岩不再收费,周边增加游乐园和大型停车场。
曾经的人已经远去,古老的故事与痕迹吸引了无数的游客。让他们不厌其烦的去追寻历史足迹,探索未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1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