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有着丰富的科技成果,交通便利,人们可以随意地出门旅游,领略国土风光,更有的人可以出国旅游,见识不同的异域风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踏出国门,享受生活。
但是现代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可能会觉得“旅游”活动是现代社会中才刚刚出现的,古人因为条件原因可能就没有旅游的机会。
实际上,古人比我们更懂得享受生活,在古代,即使没有条件,他们也会制造条件,出门旅游,最爱游历的名人就是李白了。
当初李白一心为旅游,游遍名山大川,作为“诗仙”的“小迷弟”杜甫一直追随李白的脚步而去却屡屡错过。
不过当初的古人虽然热爱旅游,却并没有给这种“旅游”的概念。
一般来讲,古人将商旅祭祀的活动称为“旅”,把春游活动称为“游”。
直到三国时期,“旅游”一词才正式成为出门旅行游览的代名词。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在“旅游”正式概念划分之前,究竟对“旅游”有着什么误解呢?“旅游”一词又是怎么开始流行演变的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个具体过程。
一、商旅+祭祀=旅,春天+郊外=游
1.商旅、商人、祭祀、旅客统称的“旅”
商旅+祭祀=旅,其实在中国古人眼中,“旅”和“游”是分开的两个不同词汇,更是代表了不同的概念。
中国经历过多个朝代,而每个朝代对于同一种事物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正如“旅”字来说,它的含义就十分丰富,“旅”一个字就能代表一堆事物。
比如,古人用“旅”表示“商旅”活动,商人进行商务活动,去到不同地区,以物换物的过程就称为“商旅”。同时古代商人也需要不停地前往不同的地方,人们在路上看到的赶路人也大多是商人,所以人们就经常用“旅”来代表不停赶路的商人。除此之外,很多出远门的“旅客”也可以用“旅”来代表。君王的祭祀活动也可以成为“旅”。
商旅、商人、祭祀、旅客等通通称为的“旅”。
而这些中有的确实可以与“旅行”打上关系,而有的却跟“旅行”八竿子打不着,足以见的古人的想象力多么丰富,似乎用“旅”可以代表一切,但就是不与“旅游”有关。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定的原因。
古人眼中,“旅”字本身就带有悲苦的意味,如“旅居”、“逆旅”等,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孤苦伶仃、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而这当然就与现代人们常有的“旅游”观念不同了。
2.春天、郊外、脚走、农业都离不开“游”
与“旅”字相同,古人理念中的“游”自然也是代表众多,多多少少与现代的“旅游”有所差异。
“游”字本来就有四处行走,闲逛的意思,而在古人眼中“游”的意义也是更加丰富。
古人将春游等郊游活动统称为“游”。在闲暇时刻,出门“春游”也是人们打发时间的一个方式,所以每每到了春天,郊外人是里三层外三层的。
而时代不同,古人对于“游”的定义也是能够让现代人大跌眼镜。比如最早的时候,人们能够将“游”跟农业生产活动联系到一起。
比如古人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封建社会都处于“小农经济”中,君主也是将农业认定为重中之重,更是多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一些君主为了探求百姓生活,就会出宫“游历”,见识民间百姓的真实生活。而这个“游”的过程就与农业生产有关。
3.合于曹植诗句中的“旅游”,意为去往异地他乡
以上看来,在古代,这些古人虽然有相关的“游”与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有关,并有“旅游”的行为,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旅游的意识,他们完全将旅游当做另一个意思,甚至没有旅游一词。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古人才有了旅游一词的呢?在当时的旅游又与现代人们定义的旅游有什么关系呢?
据历史资料记载,最早是在三国时期,中国古人才创造了“旅游”一词。
相传是三国时期的大才子曹植,在为友人写诗的时候,提到了“王旅游兮”,于是“旅游”一词便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旅游”在人们的使用中也开始活跃起来。
曹植写诗的本意是为了赠别友人,这位友人也是要离开本地,前往异乡的。
所以“旅游”成为当时“热词”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注意到旅游的意思,与现如今的旅游差距不大,当时的旅游常常用来指人们前往异乡的旅行,虽然具有“乡愁”的色彩,但是已经很接近了。
由此可见曹植对“旅游”的创造和赋意影响深远。
4.《周易》中对于古人旅游的“误解”
古人对于旅游的解释可是多种多样,今天我们可以得知的解释就已经很多了,而更多的解释则随着时间洒落到了历史的河流当中。
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了解到,古人之所以能够将“旅游”演绎出多种意思,还是因为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因素吧。
因为科技水平的原因,人们大多数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认知世界,而在这个时候,人们也更愿意相信人群中最有能力的“智者”,这些人其实就是我们眼中的文人,他们更愿意探知世界,热衷于编纂文献,也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著名篇章。
但是这些书籍当中也会有很多与现代人认知中不同的事物或记录。
比如“旅游”,在古人的《周易》当中,就有对“旅游”的定义,不过《周易》是关于卜卦的书籍,所以这里的“旅游”就跟卦象有关,还有个专门的“旅卦”用来表示人在旅途的行事规范。
而且“旅卦”还与古代帝王祭祀有关。
但无论是人在旅途中的行事规范还是古代帝王的祭祀文化,似乎都与现代社会中的“旅游”无关。
在当时人们信奉传统古籍和帝王权威,所以对“旅游”的定义十分模糊,而这就是《周易》对于“旅游”一词的误解了。
既然人们对于“旅游”有这么多的含义解释,可见“旅游”对于他们是有着十分特殊的含义的,那么这些古人又与现代的“旅游”之间有有趣的事呢?
二、古人旅游那些事
其实古人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电子产品解闷,但是也算得上是丰富多彩了。而“旅游”更是他们普遍喜欢的活动,下面我们就详细地介绍一下,古人旅游的那些事,看看古人生活得多么精致。
1.古人旅游多走水路,需要应付旅游的“川资”,即盘缠
现代人自然知道,出门别的可以不带,但是一定要带钱,家中有孩子出远门,做家长的也会给个大大的红包,古人也是如此。
不过当时的路费叫做“盘缠”,当然现在可不是这个叫法,这种路费的叫法,我们通常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比如《水浒传》中鲁达又道:“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怎么样?”……
而古人带盘缠的多少还跟旅游方式有关,比如在外远游的有一些人孤零零地独在异乡,常常是与古道西风瘦马为伴,有了马,自己走大路,自然不需要很多盘缠,带好干粮就行。
但是这种骑马或是驾车的方式也有弊端,比如容易“晕车”,古代道路即使是官道也并不平坦,而且途中还容易碰到几波“绿林好汉”,要是被迫留下买路钱就不好了。
所以对于大多数古人来说走水路是上选,不仅可以看看外面的大江大河,吟咏一下“大江东去,浪淘尽”,还能享受极好的待遇,而且太船上听水手讲故事也能增加经验值,最关键的是防到了“绿林好汉”。
当然走水路是最费钱的,各位客官老爷要是走水路旅游,可要带够“盘缠”。
2.源秦朝的酒店“传舍”
当然除了“行”重要之外,古人旅游也注重“住”,说到“住”可就是五花八门了。
比如秦朝就有的“豪华大酒店”——传舍,而说到传舍就不得不提另一个有着相似功能的歇脚处“驿站”,同为招待所,这两个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在古人眼中,驿站是专门招待古代邮差的,不够奢华,不够高贵,档次低,而秦朝出现的传舍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最初传舍就是作为豪华酒店供旅行的人们歇脚停留的,虽然在汉代有了一些改变,但是沿用到封建王朝最后,传舍仍然是高级的招待场所。
这样旅途的人们如果有丰厚的盘缠的话,就可以选择住这种“豪华大酒店”——传舍了。
3.私人民宿、宾馆“逆旅”
古人旅游中的“住”五花八门,其中也是良莠不齐,既有传舍那种的高端住宿条件,也有道观、寺庙或是夜宿船家这种的住宿条件,但是大多数人们还是会选择住进“私人民宿”或是小旅馆——逆旅,不仅是因为收费低,还可以享受民间独特的,所以旅人住在这种逆旅的情况也是十分普遍。
很多朝代更是出现了逆旅遍地的情况。
宋濂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写到自己求学曾住逆旅的情况,“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可见,古代人出门旅游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住”的问题啊。
三、结语
通过学习我们得知“旅游”一词,在中国古人的认知中存在多种含义,有的意思还会让人感到惊奇,其中既有与现代“旅游”含义相同的解释,也有不同的释义。
但是无论如何,都是社会环境因素的“锅”。
而且我们也了解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古人虽然没有先进的条件,但仍然热衷于旅游,在旅游中的“衣、食、住、行”中也是把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
现在看来,也是独有一种苦中作乐的感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