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宋太祖即位后,在京师设立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领导机关。宋朝政府大规模兴学是从庆历新政开始的。
仁宗庆历年间,中央正式建立太学。政府拨给土地、房钱等作为教育经费,改良教学内容和方法。地方学校也大规模兴起,各府、州、郡、县陆续建学,各类学校遍布天下,从而形成了以中央国子学、太学为中心,包括诸多专科学校和地方州县学的教育网络。“虽荒服郡县必有学”,宋代官学在数量、科目设置、管理等各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代。
同时,宋政府对民间办学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政策,使得私学也较前代有了显著的发展。宋初虽然无暇顾及学校建设,但仍然通过赐田等方式对私学予以支持,使之成为官学的有益补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书院,作为教育机构中重要的一环,书院培养了许多人才。由于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讲求相互辩论,一些名儒往往在书院就各种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宋代学术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书院对学生入学不做限制,一些贫困学生甚至可以寄读,这也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从中央到地方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发展,形成了宋朝中央官学的四种典型代表模式。
一、国子学和太学
- 国子学
国子学又称国子监,是宋代最高的学府,太祖建隆三年(962)在后周天福普利禅院的基础上建成。
国子生人数无定员,后改为以两百人为限,只纳官位七品及以上的子弟入学,所以入学之人可享受优质的物资待遇。但这些官员子弟多是挂名学籍,不务正业,真正学习的人并不多。因此,国子学地位虽高,却徒具虚名。
元丰三年(1080),国子监内分立厨库、学、知杂三案,分管太学钱粮、文武学生升补考选、监学杂务事务。
- 太学
宋代太学初创于庆历四年(1044),是中央官学的主体。庆历新政推行过程中,宋廷应国子监王拱辰、田况等人的要求,以锡庆院为太学,借鉴胡瑗的湖州教法,邀请石介、孙复等大儒讲学。
大体而言,太学学生分为两类:一为八品以下官员子弟,二为庶人之俊秀者。太学教学内容以儒经为主,但也有几次调整。熙宁时,统习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徽宗时,蔡京当政,将“黄老之学”列为太学教材;南宋时期,仍习《五经》。孝宗时,曾经将骑射、斗力等作为考试内容,这是为应付外患而推行的措施。
太学的发展整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 发展期——熙丰变法时期。太学建筑规模扩大,其可容纳二千四百人读书;三舍升试法开展后,太学才有了一套标准的评定方法;王安石改革太学教学课程与内容,明经以试大义为主,诸科仍试帖经、墨义,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 鼎盛期——徽宗时代。崇宁元年(1102),在蔡京的建议下,建立外学。由著名建筑家李诫负责在京城南门外营建房屋建学,称为“辟雍”。只有通过辟雍招收的外舍生,经试补入内舍、上舍,之后方能入太学。辟雍的建成使太学办学规模扩大,上舍生已达二百人,内舍六百人,外舍三千人。其次,罢科举,专以学校取士。使太学成为土人及第的唯一途径,太学教育盛极一时。
- 停滞期——南渡以后。宋室南渡后,太学一度停办,附于国子监。至绍兴十二年(1142),才以临安府学为太学,招收生员。但朝廷的内忧外患直接影响了太学的发展,加之宣和三年(1121)恢复科举考试后,太学已不是唯一的求仕之途,世人对太学的兴趣大为下降,因而南宋太学并没有北宋那样大的影响力。
二、宋朝“专科”
- 武学
武学,是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专科学校。始建于仁宗庆历三年(1043)五月,但不久即行废止,其后时废时兴。
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于武成王庙设武学,选文武官员知兵者为教授,数以诸家兵法及历代用兵成败之道,生员以百人为限。凡未参班的使臣、恩荫子弟及“草泽人”(平民),只要应试合格,即可入学。三年之后经考试合格,按其出身经历给予相应的职位。
崇宁三年(104),仿照太学实行三舍法,立考选升贡法,其武艺绝伦且具有文采者,用文士上舍法。同时,令地方诸州开始兴置武学,宣和年(120)罢。
宋代对武学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边患频繁,朝廷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军事人才。通过兴办武学,宋朝政府积累了培养军事人才的经验,但毕竟宋朝为重文的时代,因而武学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 律学
律学是古代培养法律人才的专门学校。须命官两人保荐,先听讲,而后试补,考试合格后,才能成为正式生员,分习断案和律令。每月各以所习公试一次、私试三次。凡朝廷新颁法令,即由刑部颁发,令学生研习。学成后从政,应试不及格者,罚以重金。
熙宁六年,国子监担任律学博士,教授其法律,律学因此而得名。两宋设置律学,体现了政府培养实用法律人才的现实需要。
- 医学
宋代医学初隶太常寺,分设科,即方脉科疡科。每科置博士一人,教学内容为《难经》、《脉经》、《巢针科》、《伤寒论》等经典著作。选试并依太学“三舍法”,上舍四十人,内舍六十人,外舍二百人,总计三百朋间。
学生还轮流到太学、律学、武学和各军营治病,进行医学实习,并以此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毕业考试合格,按等授职。直到金兵侵宋,医学曾一度停办,至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才恢复。
- 算学
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建算学,初隶太常寺。学生定额为百一十人,入学者有命官和庶人两种。大观四年(110)三月归太史局管辖。学习内容以《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为主,兼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算法等。仿太学之制,实行三舍升补法,按等级授官。算学生毕业后多在官营作坊服务,因而贵族子弟多不愿入学就读,入学者多为庶民子弟。
- 画学
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置画学,归翰林院画图局管辖,为北宋独创的专科学校。学生分士流、杂流,以绘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为业,兼习《尔雅》、《方言》、《释名》等。实行三舍考选升补之法。宣和间,画学兴盛,徽宗曾亲自出题取士,考试艺能。
三、“贵族”学校
- 宗学
宗学是为宗室子孙设立的学校,宋初建立,但废置无常。当时,凡宗室均可以在自己的住所设立小学。赵氏子孙八岁到十四岁入学,每日记诵二十字,实为家庭教育性质。
元丰六年(1083)设立宗学,但不久便废,至元祐六年(1091)重建。徽宗崇宁元年(10),诸王宫皆设置大、小二学,增置教授二员,立考选法,宗室子弟十岁以上入小学,二十岁以上入大学,宗学初具规模。绍兴十四年(14)南宋于临安重建宗学,属宗正寺,宗室疏远者也允许入学就读。南宋末年停办。
- 内小学
内小学是理宗时期专为贵胄子弟中的儿童设立的,专选十岁以下资质优异的宗室子弟入学,设有教授、直讲等教职。
- 国立小学
至元祐六年,朝廷下令在诸宫院建立小学,是政府设立并管辖的一所普通小学。初建立时生员较少,设两斋进行教授。徽宗时生员额近千人,分为十斋。规定学生八岁至十二岁入学,教授诵经与习字两科,实施三舍升补法。
四、“平民”学校
唐末五代以来,战乱频繁,州县学绝大多数已经废弃。宋代对地方州县学十分重视,地方官学的普及程度、学校规模、教学状况,都超过了前代。
景德三年(1006),宋真宗下诏令全国各州修缮孔庙,并在庙中设立讲堂,挑选一些儒雅之士担任教师。乾兴元年(10220,宋政府应孙奭之请,赐田十顷于兖州建学,自此北宋官方正式建立州学的开始。仁宗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推行新政,诏令诸路州军建立学校,规定凡立学者可赐学田,于是“学校之设遍天下”,全国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兴学高潮。
在兴学热潮中,也有地方官贪功好虚名,盲目增建校舍,滥招学生,甚至以兴学为名聚敛民财。所以这次兴办学校并未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
结语
总体而言,宋代官学超过了前代,限制了权贵子弟徇私舞弊、朝中权臣把持科场的特权。这样基本上保障了考试的公平合理,庶族与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人数日益增多,从而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在统治集团内部也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举官僚群体,这为宋代社会和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这种宽松的环境对宋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知识分子施展才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进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因为土大夫有了创作和言论的自由,其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文化的繁荣虽然根基于整个社会,但最终仍要靠文人表现出来,如果政府对读书人百般防范、压抑甚至迫害,文人终日要为自身安危担忧,也无法投身于文化事业了,文化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宋代社会研究》
《宋代科举》
《宋代文化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0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