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北宋名将狄青|官僚圈里的“异类”,文官口诛笔伐的活靶子

北宋名将狄青|官僚圈里的“异类”,文官口诛笔伐的活靶子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这是大宋的真实写照。

宋朝自宋太祖起,杯酒释兵权, 就开始以文治国,军事上一直奉行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统帅方针。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宋算的上名将的寥寥无几,更别说有建树的武将。

但凡是有例外,狄青正是这样的例外。

狄青剧照

狄青出身不高,16岁时,兄长和老乡打架斗殴,狄青替兄受罚, 脸上被刺了字,戴罪充军,由此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战场上,狄青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赫赫战功也让他渐渐从一介无名之辈,升迁至副枢密使,位居高位,成为朝廷宰执大臣。

这对于狄青来说,是何等的荣耀,而皇佑四年,一场战事,更是让他再次升迁,从副枢密使坐到了枢密使。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而这一升迁,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01 平定广源州叛乱

宋仁宗皇佑年间,南方一个叫侬智高的人造反。

这位才30多岁的壮年,一路势如破竹,不到半个月时间,竟然攻破大宋西南方十余州,按照侬智高的计划,接着他要攻入荆南地区,荡平百越,在大宋的国土上分一杯羹。

这时候位于中央的宋仁宗,如热锅上的蚂蚁。

宋仁宗剧照

他颁布紧急军令,令秦州知州孙沔为诸路安抚使,由于情况紧急,只给他拨了700官兵,让他延缓叛军进程,之后再另选良将进行大规模围剿。

这边孙沔已经去了前线,朝廷中又该派谁去作战呢?宋仁宗一时间没想出。

这其实怪不得宋仁宗,宋朝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起,就开始以文治天下,军事上又奉行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统帅方针。在这样的情况下,满朝文武,真正有统兵经验的,寥寥无几。

而有统帅经验的文官,范仲淹已死,韩琦在河北前线,很忙;还有庞籍,但他现在是朝廷一把手,大宋唯一的宰相,不合适。

范仲淹剧照

这个时候,狄青主动请战。

狄青对宋仁宗说:我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得数百个蕃落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

宋仁宗感动万分,任命狄青为枢密副使,兼宣徽南院使、荆湖南北路宣抚使,还特意在垂拱殿为狄青送行。

狄青此战,果然不负众望,不仅平反叛乱,还让大宋在军事上扬眉吐气一回。要知道,西北战事上,宋朝败多胜少,最后还是花钱买太平。

这一战胜了,宋仁宗兴奋不已,迁狄青出任枢密使,成为大宋第一军方首脑。

这一年,狄青44岁。

按道理,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再怎么封赏都不为过,而这一封赏,却直接将狄青送入文臣的口诛笔伐中。

也由此,酝酿了一出悲剧。

02 由狄青封枢密使引发的一场朝廷之争

平侬一战后,狄青名声大振,虽然说,狄青受封枢密使,全凭自己的努力与业绩,但真正当上枢密使,却是一场党争的结果。

当时战役得胜的消息传到朝廷,宋仁宗大喜,立马召集宰执之成讨论为狄青封赏加官,说是说商量,其实宋仁宗早就定好了,要封狄青为枢密使,加同平章事。

这一决定让大臣们大为吃惊。为什么?

因为宋代为了避免武将掌权,从不任用带兵打仗的武将为枢密使,让狄青当枢密使,无疑是破例。

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宰相庞籍,他反对说:狄青有功该奖,但如果一上来就封最高军方首脑,如果再立功,该封什么?宋仁宗只得作罢。

狄青剧照

而另一位大臣,参知政事梁适从中嗅到了上位的机会。

此时庞籍是独相,按常规,还要再配置一位宰相,而此时的竞争者有两人,一个是梁适自己,一个是枢密使高若讷,如果借这个机会,让狄青取代高若讷,不仅拉拢了狄青,还挤掉了对手,而狄青是武将,不能当宰相,所以帮狄青就是帮自己。

在这样的政治盘算下,梁适先密奏宋仁宗,提醒对狄青赏赐不宜太薄,接着又勾结宫内太监促成此事。

五月,狄青班师回朝,宋仁宗态度强硬的任命狄青为枢密使,其中有朝臣反对,宋仁宗将其罢免。

这场任职风波,在狄青担任枢密使后,似乎停止了。

其实并不,内里波涛汹涌。大臣们对狄青的枢密使颇为不满。只是因为宋仁宗的坚持,大臣们只得作罢。

后来随着狄青的升迁,梁适也如愿以偿当上了次相,此是后话。

03 官僚圈里的“异类”,文官口诛笔伐的活靶子

狄青当上枢密使后,尽职尽能,谨言慎行,谦恭忍让,但他同样没因此迎来同僚的尊重与信任。

宋代重文抑武,满朝大臣基本都是进士出身,狄青一个从底层逆袭的武将,好比学霸圈里的特长生。

韩琦剧照

在狄青还是定州路总管时,一日,他旧部焦用押兵路过定州,狄青留他喝酒叙旧,焦用手下的兵将这事告诉了狄青的顶头上司韩琦,韩琦下令斩杀焦用,狄青赶忙来求情,说:焦用有军功,是好男儿。

韩琦对此嗤之以鼻,说:东华门外的状元郎才是好男儿,这算哪门子好男儿。

说着毫不留情面,当着狄青的面斩杀了焦用。

当狄青真正进入到枢密院后,他的同僚们还会叫他“赤佬”,言语间尽是蔑视。

仅仅因为武将的身份,狄青在同僚眼中,就是一个异类。

排挤,歧视,诽谤,不绝于耳。

好在狄青任职期间并未出什么过错,倒也安稳度过了四年。

04 水灾火灾,狄青成灾情的替罪羊

这边,宰相换了一拨又一拨,梁适从次相坐到首相,又从首相退下。

至和二年(1055年),文彦博回京,担任首相。

文彦博剧照

这年,黄河决堤,宰执大臣们经过商议修河道,第二年,河道完工,结果完工几个时辰,黄河再次决口,良田淹没,淹死数千人。

治河失败,总要有人担责,而出身军旅的狄青是不二人选。

第一个往狄青身上泼冷水的是知制诰刘敞:狄青平定广西是侥幸,并不是有军事才能,换当时的资源与装备,谁都可以打胜战。

一时间,弹劾狄青成了比治水还重要的头等大事。

而恰巧,此时狄青流言四起。

有一天,狄府管家疏忽大意,在府里烧纸钱,结果发生火灾。但第二天,整个汴京街头便传开了,说枢密府昨夜平地起红光,大有不祥之兆。

而不久后,天降大雨,汴京水暴涨,又有传言,说狄青身穿黄色衣褂在大相国寺的正殿踱来踱去,像极了昔日的赵匡胤。

怪光黄袍,一火一水总,越说越邪乎,甚至传出狄青有造反之心,而这些无疑都把矛头指向狄青。

俗话说,造谣全靠嘴, 辟谣跑断腿。而整个汴京城都这样传,狄青真是有理也说不清。

朝廷中,弹劾狄青的,更是不计其数。

欧阳修剧照

这时候就看宋仁宗信不信,结果此时,回京担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大笔一挥,写了篇文章劝谏宋仁宗:

“狄青出身行伍,以勇武著称,做枢密使也有三四年了,也没犯什么过错,但狄青出身底层,恩抚将士,他在军队号召力太大,太完美,这就是隐患。不如让狄青主动辞职,交出兵权,给他虚职,既能让他享受,又能成全他的忠心,何乐而不为?”

之后又连上四道奏章,宋仁宗也觉得纳闷,问文彦博:狄青明明是忠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弹劾他?

文彦博说: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

宋仁宗无奈之下,做出权衡之策,罢狄青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判陈州,枢密使一职由韩琦担任。

狄青之死

整个过程,狄青也想不通,自己小心谨慎,怎么还落得如此下场。

他特意去问了文彦博,文彦博淡淡的说:“什么原因也没有,就是朝廷怀疑你”

狄青顶着这项莫须有的罪名,到陈州之后每天都处在惊疑之中,仅仅数月,身染重病而亡。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狄青不明白的是,不仅仅是官僚不容他,时代也容不下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9947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