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日本,21岁的芥川龙之介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就此展开。与此同时,一位名叫吉田弥生的姑娘走进了他的生活。
吉田弥生是熟人家的女儿,两人情窦初开,初恋的日子非常甜蜜。芥川龙之介认真对待着这份纯真的恋爱,但没过多久,他们的关系就遭到了全家,尤其是与他最为亲近的姨母富纪的强烈反对。
芥川龙之介的父亲是一位牛奶商人,四十三岁时才生下这个小儿子,殷实的家庭和父母的疼爱本可以让他拥有一个不错的童年,但仅在他出生七个月之后,母亲便突发精神失常,最后他只能被舅父接回家抚养。
芥川龙之介母亲的长姐富纪,一生未婚,如亲生儿子一般抚育龙之介长大。也正因如此,在初恋遭到姨母的强烈反对时,他感到格外伤心,最后不得不放弃。
"对于离开了利己主义的爱的存在,我表示怀疑。"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描述。
身为疯子的儿子的痛苦,加上寄人篱下生活的阴霾,身为养子的不自由,以及初恋失败的打击,使得芥川龙之介对人性产生了怀疑。这种厌世与怀疑,促成了他的处女作《罗生门》的诞生,而"末世情绪",也始终蔓延在他整个的创作生涯之中。
1915年,《罗生门》一鸣惊人,芥川龙之介炙手可热。1917年,他文集出版的晚会上,文坛群贤纷至沓来。同年,他被文坛泰斗夏目漱石收至麾下,成为其最为器重的弟子。
1922年,短篇小说《竹林中》发表。
1927年一个夏夜,芥川龙之介服下足以致命的安眠药,从此长眠,享年35岁。
他过世23年之后,四十岁的日本导演黑泽明,将小说《罗生门》与《竹林中》糅合成一个故事,被誉为"影坛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十部影片"之一的《罗生门》惊艳问世。
八个出场人物,三个变换的时空场景,1950年电影《罗生门》在有限的制作条件下,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极具感染力的人物塑造,将一个人性之恶的故事讲到了极致。
故事围绕武士之死,展开"谁是凶手"的追问。
三个场景分别是:
罗生门下,和尚、樵夫、乞丐三人对案件的讨论;
案件过堂时,几个人的分别叙述;
案发现场。
三个场景构成三个层次,而同一个故事,也有四个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强盗多襄丸
强盗多襄丸是京都有名的采花大盗。据抓住他的官吏称,他是因为技术不佳从马上摔下来,所以被擒获的。
多襄丸坚决否认,称自己只是因为喝了有毒的水才从马上滚落。而这匹马,正是那个跑掉的女人所骑的马。
强盗说,武士是被他用长剑杀死的。
之所以如此痛快的认罪,是因为他之前就杀过人,横竖也是要死。
而杀人案为何发生呢?多襄丸说,还不是因为那一阵风……酷夏之时,强盗多襄丸在密林中歇脚。而武士牵着马,马上坐着他美貌的妻子,从强盗身边路过。
这时起了一阵凉飒飒的风,风吹起女人的面纱,多襄丸看到女人的美貌,起了歹意。
他上前攀谈,对武士说竹林中有埋藏的宝藏。武士将妻子留在小溪边,随强盗前去,落入陷阱,被绑在树上不能动弹。多襄丸随即将女人引入竹林,出于嫉妒,他在武士面前侮辱了他的妻子。
这个刚烈的女人从侮辱的过程中获得了快感,她对本要离开的多襄丸说,你们俩必须有一个人死,谁活下去,我就跟谁走。
于是,强盗与武士大战二十三回合,最终以强盗的胜利告终。
可这时的女人早已不见踪影。强盗说:
我之所以喜欢他,就因为她的刚烈。而她这时吓得跑掉,可见只是一个寻常的女人罢了。
版本二:女人
在女人的版本中,多襄丸在丈夫面前侮辱了自己,随后走开。
她跑到丈夫面前痛哭流涕,不曾想迎接自己的,是丈夫鄙视的目光。
她为此伤心欲绝,拿起自己的短刀,解绑了丈夫,并要求他杀了自己。可丈夫一直不言,只用冷酷的眼神看自己,于是女人失了神,昏了过去。醒来看到的是死去的丈夫,和他胸口的那把短刀。
她跑到小溪旁想要自杀,却没能成功。
她说,我是多么无能的人啊。
版本三:武士
武士虽然死去,但借女巫的口,说出了他的故事。
武士称,强盗在他面前侮辱了妻子后,妻子竟然要求强盗把他杀掉,然后两人远走高飞。
这时强盗良心未泯,对女人的要求感到震惊。问武士,是杀了她还是饶了她,只要你一句话。
而狡猾的女人趁势逃跑,强盗追了一阵子却空手而回,返回将武士松绑,扬长而去。
武士伤心欲绝,将女人的落下的短刀刺入胸膛。而幽冥之际,感到有人拔出了匕首,他再一次血潮喷涌,随即气绝。
版本四:樵夫
樵夫作为唯一的旁观者,说出了他所看到的故事:
强盗多襄丸在武士面前侮辱了女人之后,跪在地上请求女人跟自己走。女人这时用刀解绑了丈夫,要两人为她决斗。
武士说,他才不会为了这样一个女人拼命。这样的女人只配去死。
强盗听完武士的话,也觉得女人不值,想要离开,却被女人拦下。
女人义正言辞对丈夫说,先杀了这个男人再要我去死,你才算是个男人。
对强盗说,当我听到你是多襄丸时,以为你会替我解开眼下的困境。没想到你和我丈夫一样,是个废物!
两人被女人一激,只好不情不愿的决斗。最终强盗多襄丸因为幸运,杀死了武士。而女人看到这样懦弱的决斗场面,改了主意,跑掉了。
不过,武士是被长剑射死的。至于那把丢了的短刀?
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罗生门在《今昔物语集》中亦称罗城门,是日本京都朱雀大道上最南端的一个城门。
在日本平安时代编撰的古旧故事集《今昔物语集》,此前并未受到过太多关注,因芥川龙之介从中取材并一举成名的《罗生门》,才将这部尘封已久的故事带回大众视野。
在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中,讲一名失去工作的仆役在"饿死还是当强盗"的念头间挣扎,他偶然看到一名老妇人在拔死去女人的头发,并以此来获利。在听完老妇的自我辩白后,仆役放弃了挣扎,选择做一名强盗,夺走了老妇身上的衣服。这个故事经过改编,成为电影《罗生门》中第一场景的故事。
而小说《竹林中》,则是电影第二和第三场景的故事。
人性中的利己主义,是电影《罗生门》的核心思想。
一个人只会相信对自己有利的,即便那是假话。而用撒谎的方式,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是人的本性之恶。
在故事中,
强盗想要的是自己勇猛的形象。
女人想要表现自己忠贞的节操。
而武士,要的是"武士道"精神,即"名誉大于一切"。
每一个人,只会为自己的自私自利辩护。
而樵夫呢?樵夫看到了一切,却隐藏了一切。因为是他拔出了那把插在武士胸口的,镶嵌着珍珠的短刀。
影片最后,乞丐更加坚定了人性之恶;和尚的信仰受到强烈冲击,他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而那个樵夫,对自己的行为表达出悔恨。
可这份悔恨,是真诚的,还是眼下的权宜之计?
相信他向善,还是相信他向恶?
导演黑泽明在影片结束之时,将拷问人性的枪口指向观众。
你相信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
罗生门从来没有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只能在你心里。
更多交流分享,请关注"平分往事"。虚拟人物,真实人生,好故事,值得记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85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