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
说到“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想必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便是宋这个朝代。但其实,唐朝也曾出现过“重文轻武”的情况。然而,与宋朝自建国初便已制定这一政策和赵室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相对比而言,唐朝皇室更多的则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奈之举。诚然,在我国历史上,唐朝是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早期的战略扩张和军事实力也令人惊异。但“安史之乱”却对唐朝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并且造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唐朝内部开始陷入了极大的政治与经济危机,“重武”向“重文”的社会风气转变也包括在内。
一、安史之乱对唐朝的重大影响
1、财政危机引发的社会风气转变
有鉴于隋朝灭亡的教训,唐朝在建国之初便一直采取了休养生息、厉行节约的政策。其效果也十分明显,整个唐朝开始呈现出一片向好的局面。虽然重农抑商依旧是封建国家的既往政策,但其却依旧无法抑制各行各业,尤其是商业的发展。
农业上,种植技术有所改进,且培养出新的作物;手工业上,手工技术大大进步,丝织品和陶瓷品更是当时的代表;商业上,商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踏足海外,为唐王朝带来了丰厚的财政税收。正如杜甫在诗中所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以说,整个初唐的历史,便是一部繁荣鼎盛的历史。
唐玄宗
然而,这一切的繁华景象却被安史之乱打破。叛军所至,一路生灵涂炭,战乱最严重的河南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郭子仪更是这样描述洛阳一带: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实焚毁,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存千户。
百姓流离失所,连正常居住与生活的地方都不复存在,更莫谈进行商业活动。也因此,唐朝北方的经济实力迅速倒退,且建筑物和宫殿群破坏严重,还需要大量财力与人力来修缮。直到唐朝后期,就连京师长安的米粮都需依靠京杭大运河从南方运来。其衰败程度,可见一斑。
而为了解决财政上的问题,唐政府的税收不得不依赖于受战乱影响较小且大量北方人口迁入的南方地区。江淮和蜀汉地区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重赋地区,就连韩语也曾在其诗中写道: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与此同时,全国资源开始向南方倾斜,政府加大对南方地区的开发力度,众多运河、水利等有利于人民生产的基础设施被建齐。
久而久之,南方的社会环境也愈发良好,后期也为唐政府输入了大量人才,稳固了中后期唐朝的政治格局。因此,南方地区在帮助唐朝政府解决财政问题的同时,也使自身成为了唐朝最为重要的部分。再加上南方自古较北方而言便少战乱、多平静,一股文化之风传播开来也是正常的事情。
李白
2、藩镇割据一方的复杂现象造成了重文抑武局面。
在早期安史之乱中唐政府与叛军的斗争中,唐朝几乎出动了所有兵力,就连驻防边疆的守军也被抽调过来。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潼关大败,邺城大败,都导致唐政府军事实力大大下降。战争到了后期,唐朝甚至不得不向回鹘骑兵求援。为了避免更大的损耗,唐肃宗采取了售卖纳降的政策应对叛军。同时将唐政府将军镇制度实行到了内地,节度使大量出现,并迅速扩张自身实力。
虽然他们在平定叛乱中做出了贡献,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却逐渐拥兵自重,成为一方割据势力。虽然在表面看来,他们仍处于“须借朝廷管爵威命以安军情”的中央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大多数藩镇不向中央缴纳赋税,成为真正的“国中之国”。这种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伴随着唐朝,并使其不断衰落。
身处这样一个中央与地方对立不断的局面之中,唐朝的皇帝们自然焦灼不堪。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重武的社会风气以加强军队战斗力来平定藩镇;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过于重武会再度引发新的叛乱。但是,后期士人们的极大作用却加速了他们的抉择。
由于科举取士的数量有限,许多仁人志士选择进入藩镇势力成为幕僚,“大凡才能之士,名为未达,多在方镇”。但是,这些人虽然身在藩镇,却心系中央,只想入朝为臣如裴度便因其在淮西的藩镇经历而成为宪宗削藩时的核心人物。为了更多的拥有此类人才,文风的地位自然大大提高,并成为主流。
杜甫
二、唐朝社会风气转变的原因
1、安史之乱给唐朝皇室带来的教训
从乱世中崛起的唐朝,其军事实力不可谓不强。对内,其一举解决了所有隋末时期的起义军,稳固了内部局面;对外,其消灭了东西突厥,收复西域,并将大量少数民族征调为自己的军队。“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 千九百一十八里”的广阔疆域更是令人惊叹。但是,太过强大的军事实力,却也是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
唐朝沿袭隋朝旧制,任命了节度使以管理地方。久而久之,有些节度使却因自身势力的扩大生出了反抗之心。安禄山凭借唐玄宗的盲目信任,肆意扩大自身实力,最终于范阳起兵造反。可以说,节度使制度既是唐朝军事实力强大的原因,也是造成其衰落的罪魁祸首。而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后期唐朝在政策上自然会有意降低“武”的社会地位以麻痹百姓。
2、宦官干政后的客观结果
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究根结底,既有节度使制度的问题,也有唐玄宗昏庸无道信任奸臣的原因。因此,唐肃宗为避免重蹈覆辙,一直十分忌惮权臣的出现,并将当时杨国忠、李林甫等人的党羽全都处死以表决心。与此同时,日夜陪伴在皇帝身边的宦官李辅国则获得了信任,逐渐成为了皇帝在政治上的新宠。而贯穿于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也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许多宦官如俱文珍、王守澄等人权倾朝野,其中厉害者甚至可以逼宫弑帝,“建置天子,在其掌握,威权出人主之右,人莫敢言”。而宦官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自然不愿让武将掌管兵权而成为朝堂重臣,甚至处处打压也是常有之事。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尚武”之风渐渐消失,再加上科举制度的推行,“重文”自然成为社会主流。
白居易
3、唐朝士人观念改变引发的连锁现象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是一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的盛世。广阔的管辖范围、雄厚的军事实力,繁荣的经济与文化,无一不是唐朝人骄傲且自豪的资本。也因此,生活在这种社会风气下的士人及官员,也大多怀有一种朝气蓬勃的乐观心态。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对国家的未来也充满希望,在治理国家的措施上,也往往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思想。
但也正因长时期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中,才间接导致了官员和皇帝渐渐失去了对世事的理性思考,从而引发了悲剧。唐朝强盛的实力支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幻想。这也正是李白在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如此大受世人追捧的原因。相比之下,杜甫则因为文风太过悲怆与纪实而直到去世后才被尊为一代伟大诗人。再加上初唐时期的皇帝大多励精图治,士人对治理国家的辅助作用自然也被其选择性地稍有忽略。
然而,安史之乱这一划时代事件的爆发,却彻底改变了唐朝社会的风气与士人观念。安史之乱使唐朝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央政府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对立局面;朝廷内部宦官干政的事情时有发生;北方经济遭受严重摧残,甚至长安的粮食都需南方供应……这些问题的暴露使整个社会经常陷入一种不安稳的状态,以往士人间的轻松氛围不复存在。
“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也因此,相比于初唐的士人,中唐的士人更多展现出一股务实之风。如刘蕡就以其针砭时弊、痛批奸臣的言论引得世人“守道正人,传读其文,至有相对垂泣者”,忠君爱国之情无比浓厚。这种务实之风既使唐政府能够在政策的计划与实行上考虑得更为周到与全面,也使士人这一阶层更加受到唐政府的肯定与重用。久而久之,唐朝的社会风气便开始从“重武”向“重文”转变。
安史之乱
三、总结
虽然早期唐朝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呈现出鼎盛的姿态而屹立于世界,但经历过安史之乱后,其却发生了翻天覆地性的改变,盛唐不再,只剩一个内乱不断的衰弱朝代。而重武到重文的社会风气的转变,也是军事、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影响下的结果。但无论如何,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所造成的影响和具有的地位却仍是无可取代的,其影响也深远无比,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浅析安史之乱对中唐士人观念的影响》
2、《“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3、《唐的衰落与藩镇割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85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