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吃饭都要讨价还价,家长别服软,学习“拆屋效应”更有用

孩子吃饭都要讨价还价,家长别服软,学习“拆屋效应”更有用

一个小故事,带你了解更多育儿常识,假如您喜欢这样的故事,欢迎关注转发点赞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他们对事情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力,就会开始强调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当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想法不一致的时候,他们就容易顶嘴和唱反调,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而是习惯性的讨价还价

父母觉得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只能想尽办法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命令,而孩子却开始和父母斗智斗勇,绞尽脑汁思考怎么样摆脱父母的掌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喜欢讨价还价的孩子常常会让家长束手无策。孩子之所以养成了这个讨价还价的坏习惯,其实很大程度和家长平日的教育有关。很多家长对孩子有所要求的时候,会先提出引诱的条件。

这其实就是一种讨价还价的方式,长久以往,这种“交换条件”会让孩子认为家长让他们做事情是有附加好处的,就会开始习惯讨价还价。

对孩子的引导得不到配合,总以家长的妥协而告终

刘芳是一个全职妈妈,丈夫一个人赚钱养家,因为工作非常忙碌,所以儿子轩轩的教育任务就落在了刘芳身上。但是自从儿子上了一年级后,与儿子的交流明显感到了障碍,想让儿子做的事情都要经过三番两次的讨价还价才能完成。

早晨起床洗漱之后,刘芳做好早餐后让轩轩来吃饭,“儿子,妈妈放在饭桌上的牛奶要全部喝完,才有营养”,轩轩开始向妈妈撒娇“喝牛奶可以,不过要奖励一块昨天新买的巧克力”。刘芳起初不同意,觉得甜食吃多了容易蛀牙,但始终拗不过儿子,最终就同意了轩轩喝牛奶就可以吃一块巧克力的要求。

中午轩轩放学回家,刘芳让儿子洗洗手后就要吃饭,但是轩轩说天气太热没有胃口。刘芳让儿子多少吃一点,不吃饭下午没精力上课。

这时候轩轩试探着说“妈妈,咱们家不是刚刚买了两提果汁吗,冰箱里拿出来让我喝一瓶吧,这样子我就不口渴,能够吃下一碗饭了”,刘芳提出要求只能喝半瓶,但是必须乖乖把饭菜都吃完,于是轩轩很愉快的接受了妈妈的提议。

晚上吃完饭,刘芳催促儿子赶紧去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家庭作业。轩轩笑着对妈妈说“让我玩半个小时的游戏吧,顺便可以消消食,打完怪兽之后我保证马上去做作业”,刘芳知道如果不准儿子先玩游戏。

待会儿做作业肯定是特别马虎的应对,最后对轩轩开了一个附加条件,可以玩半小时的游戏,不过睡觉之前必须喝一杯牛奶帮助睡眠。

刘芳在教导儿子的过程中感到非常心累,儿子对于讨价还价的技能真是运用的熟练无比。无论让他做什么事情,都会提出一些“交换条件”,甚至有时候父母不同意还会用“威胁”的方式来迫使他们妥协。

面对喜欢讨价还价的孩子,遵循“拆屋效应”,一招搞定难缠娃

“拆屋效应”是指在提出小要求之前,先提一个大要求,对方在拒绝了大要求之后,往往会选择满足小要求。父母应该巧用“拆屋效应”,让孩子主动配合。

1、 对孩子提出要求之前,先提一个大要求。

当家长对孩子有要求时,不妨先提出一个难以实现的要求,当孩子预估自己无法做到的时候,家长趁机提出真正的要求。当然,真正的要求需要比大要求的难度低很多。

2、 让孩子做选择题,取代强硬的指令和要求。

每次有想让孩子做的事情,可以提供两种备选的方案,让他们自己自主做选择,而不是命令式的语气让他们完成任务。给孩子更多的自主选择,会让孩子更愿意配合家长的要求。

3、 注意应用方法的隐蔽性,避免暴露方法。

现在的孩子心智会比较早熟,一开始如果孩子察觉不到父母在使用这个方法,一般会容易配合。一旦孩子破解了父母的套路,那么这个方法就会失效。家长要注意不断改变教育的方式,巧妙迎合孩子内心的选择,让孩子在无意识之中能够按照父母的要求来执行任务。拆屋效应,能够理解为是一种迂回的战术。家长通过先给孩子提供一个大环境,在被拒绝后,真正抛出诱饵,让孩子主动上钩。这种策略并不是欺骗,而是类似于旁敲侧击,父母需要掌握好分寸,组织好语言。最后宝妈提醒一句,拆屋效应虽然好用,但是切记不能过度使用哦。

一个小故事,带你了解更多育儿常识,假如您喜欢这样的故事,欢迎关注转发点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7779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