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课本中删除鲁迅的文章,是因为太难了?原来原因在这里……

课本中删除鲁迅的文章,是因为太难了?原来原因在这里……


课本中删除鲁迅的文章,是因为太难了?原来原因在这里……

一段时间以来,课本中开始“去鲁迅化”,渐渐删除了很多鲁迅先生的作品。至于原因,众说纷纭。占据主流的说法,是觉得鲁迅的作品太过艰涩,语言已经与这个时代脱节,不适合现在的学生阅读与学习。因此,我们这一辈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些课文,慢慢就消失了,无论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还是《秋夜》。这些经典的散文,只能从鲁迅先生的专著中寻得,而课本中再也不见。

作为教师,我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要删除鲁迅先生的作品。而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去看,我们也是学习着这些文章长大的,那么,究竟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起来是个什么滋味呢?鲁迅先生的作品,从文字的角度去看,的确与现代的语言有很大差异,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并非不能读懂。仍然记得多年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那种滋味,觉得先生描写的情景非常有趣,无论是花鸟草木,还是奇闻异事,都给人印象深刻,也引人遐思。


而著名的散文《秋夜》中的开篇,更是引起很多有趣的争议:“在我的后园里,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很多人讨论“为什么不直接写两株都是枣树”这个问题。个人在读着个开篇的时候,觉得这种写法很有趣,跟直接写“两株枣树”还是有区别的。

而《孔乙己》的形象,也更是深入人心,那种穷酸的小知识分子,让人不禁产生同情之心,为之唏嘘不已。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反映,背诵鲁迅先生的作品片段,“很难背”,是不好的回忆,这也许是后来删除鲁迅作品的原因之一吧。作为教师,我的反思是,不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有问题,可能是我们的教法有问题。鲁迅先生的作品再难,能难过古文吗?比《离骚》还难?恐怕不是。为什么非要学生背诵鲁迅的作品,为什么不用一种欣赏的角度去读?而不是带着背诵、解读等任务去读?这一的教法,不说收获甚微,起码也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我们那个年代读鲁迅,真的是怀着一种景仰的心情去读的,读的过程中也深觉鲁迅先生文字的精妙。后来,又自觉地去找来他的小说集、散文集去读,《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来读。狂人也好,阿Q也好,哪一个人物不是形象鲜明到深入你的骨髓?

因此,个人还是很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个人认为是达到了一个高度,很少有人能超越。对于课本中删除鲁迅先生的作品,觉得还是有点遗憾。你认为课本中应该删除鲁迅先生的作品吗?请谈谈您的看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3692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