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民国时期各个军阀派系的来历(二)

民国时期各个军阀派系的来历(二)

上期介绍了民国比较主要的军阀势力,今天介绍一些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广东的强劲军阀派系。


1.湘军派系

【谭派湘军】

辛亥革命时,湘督谭延闿因没有直属的军事力量,于是收留了一些外省参加革命,后来离开部队回湘的官兵。此派系依附中央军,后来也因为势力太小,被中央军吸收同化。

【程派湘军】

护国战争期间,同盟会成员程潜被护国军总司令部任命为湖南招抚使,从贵州进入湖南,收复湖南大部,逐渐在湖南站稳脚跟,派系实力初步成型。

【赵派湘军】

驱张敬尧战争后,原来附属于谭派湘军的赵恒惕部得到发展,成为湖南最大的实力派。后来因为与谭延闿矛盾激化,遂发动兵变,迫使谭下台。又设计,极大的打击了程派湘军,独霸湖南。 ​​​​

【唐派湘军】

谭赵战争结束后,湘军整编为四个师,唐生智任暂编第四师师长。随后唐在湘南训练部队,扩充实力,兼湘南善后督办、水口山矿务督办,逐步脱离了赵恒惕的控制。成为唐派湘军

【何派湘军】

何健原为唐生智嫡系,任国民革命军第35军军长。宁汉战争中,何健在唐战败下野后,撤踞湖南,投靠新桂系。蒋桂战争爆发后,他又拥蒋反桂,率部胁迫李宗仁、白崇禧下野,逐渐自成一派。 ​​​​


2.黔军派系

【黔军旧兴义系】

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在护国运动后,集贵州军政大权于一身,对内实行军事统治,对外追随唐继尧向四川扩张,逐渐形成黔系集团。

【黔军新兴义系】

在旧兴义系想进一步巩固其在贵州的统治并继续向外扩张的时候,以刘显世外甥王文华为首的军事集团——新兴义系(黔军少壮派)正在迅速崛起。1917年3月,王文华组建贵州陆军第一师,自任师长。贵州陆军第一师的建立,标志着兴义系“新派”的正式形成。 ​​​​

【黔军桐梓系】

黔军将领周西成通过在四川的一系列作战,实力日益壮大,成为西南劲旅。后黔军兴义系内部出现分裂,贵州局势不稳,周乘机扩张,一连拿下贵州大部地区,并在兴义系袁祖铭等部出黔参加北伐期间,独霸贵州。

【黔军铜仁系】

桐梓系将领王家烈主黔期间,其妻万淑芬,趁机干预政事,援引自己的兄弟子侄出任要职,在王的政权中形成了一个以万为中心的铜仁人掌权集团。


3.滇军派系

【滇军】

滇军源于清末新军第十九镇,辛亥革命后转为维护共和的力量,军权先后为蔡锷、唐继尧等人所掌握。护国战争后期,唐大肆扩军,除统治云南,控制贵州外,还将滇军派入四川,占领地盘,掠夺财富。 护法运动期间,唐更是组建靖国军,自任八省联军总司令,使滇军的声威达到顶点。 ​​​​

【驻粤滇军】

驻粤滇军,源于护国二军一部及滇军顾品珍残部。护国运动后,原护国第二军入广东的部队改称驻粤滇军,该部游走于云南本部、旧桂系与革命党之间,后拥护孙文。1921年冬,拥护孙文的云南总司令顾品珍为回滇的唐继尧击杀,其残部退往广东,后分为杨希闵、范石生、蒋光亮等派。 ​​​​


4.川军派系

【四川武备系】

清四川总督岑春煊于1902年开办“四川武备学堂速成班”,毕业生分配至四川新军,逐渐成为川军中上级军官。辛亥革命后,该校毕业生尹昌衡、胡景伊先后掌握四川大权,更进一步安置和重用武备生,以至武备生几乎控制川军各级领导权,同时设有武备同学会以相联系。为当时川军中唯一的军阀派系。

【四川九人团】

20世纪初,中国第二次留学热潮兴起,为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熊克武、但懋辛等九人早年均留学日本东京,因都是同学、同乡,过往甚密。在辛亥革命与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中,九人如影形随,久而久之,被大家称为九人团。

【四川实业团】

1902年四川中西学堂与锦江书院、尊经书院合并,成立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05年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开办。实业团成员主要来自这两所学校学生以及四川教育界同盟会党员。清末民初,这批人投身军政界,成为长衫子军人,占据要津,从而形成了一支不可小瞧的军阀力量。核心人员:谢持、张培爵、吕超等。

【四川速成系】

为了建设新军,1906年川督锡良开办四川陆军弁目队。1907年川督赵尔巽开办四川陆军速成学堂。速成系的构成:一是四川陆军弁目队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的学生,称为老速成;一是四川军官速成学堂的学生,称为新速成。此外,还包括与他们有师生关系的军人。首领:刘湘、杨森。核心人员:王陵基、潘文华、孙震、王缵绪、唐式遵等。

【四川保定系】

由川军中四川陆军小学、陆军中学、陆军预备学校三校升入保定军官学校的军人结成。1921年熊克武发起驱刘之战,邓锡侯、田颂尧、刘斌三个师战败退保宁,因三人为保定军校同学,又同为刘存厚部下,加上当时同处困境,利害一致,遂结成以邓锡侯为首的保定系。

【四川军官系】

1912年3月13日,四川都督尹昌衡开办四川陆军军官学堂,将原四川陆军小学堂第四、五期学生全部转入为四川陆军军官学堂。为了在军阀角逐中,立于有利地位,四川军官学堂的毕业生往往以同学相号召,互相联系,彼此照应,初步形成军官系。核心人员:李家钰、罗泽洲。


5.粤军派系

【陈炯明派粤军】

护国战争后,在孙文支持下,由广东省长朱庆澜拨出其亲军20营交由陈炯明统率,是为援闽粤军。随后援闽粤军移驻汕头,攻取闽南二十六县,建立闽南护法区。陈炯明、许崇智等在闽粤边境编练军队,于1920年夏回粤驱桂,将桂系的粤督莫荣新逐出广东。后因政见不一,陈与孙文决裂。 ​​​​

【许崇智派粤军】

1917年许崇智任孙文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府参军长,协助孙主持军事,成为粤军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1919年,援闽粤军被编为两个军,许为第二军军长。陈炯明叛乱期间,其从闽南入粤讨伐叛军,又参加第一次东征,击败陈部主力。后受廖仲恺案牵连,为蒋中正排挤,所部被瓦解。 ​​​​

【李济深派粤军】

源于陈炯明所属广东第一师。北伐时该部扩编为第四军,一部随副军长陈可钰参加北伐,一部随李留守广东。因李出身广西,故政治上较接近新桂系。蒋桂战争期间,李济深被蒋中正诱骗至南京,软禁于汤山,所部被分化瓦解。

【李福林派粤军】

广东土著武装(福军),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被改编为第五军。因参与张黄事变(拥护汪精卫),被迫去职,所部为李济深派吞并。

【陈铭枢派粤军】

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宁汉分裂后,陈铭枢支持宁方;李济深被蒋扣押后,陈又选择拥护中央。后因抗日问题,与蒋矛盾激化,遂发动福建事变,失败后部队被中央改造或解散。派系主要人员有: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等。 ​​​​

【陈济棠派粤军】

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李济深被蒋扣押后,陈选择拥护中央,并开始统治广东。后借胡(汉民)蒋(中正)交恶,成为广州国民政府(粤方)中坚力量。1936年,与新桂系联合反蒋失败,部队被改编。派系主要人员有:陈济棠、香翰屏、余汉谋等。 ​​​​

【张发奎派粤军】

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宁汉分离后,张发奎派粤军成为武汉国民政府台柱力量,多次参与反蒋。后因军费无着落,部队被迫交与中央,成为中央军旁系,或“半陈诚系”,派系主要人员有:张发奎、黄琪翔、吴奇伟、薛岳等。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3602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