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亮金星将于4月28日闪亮夜空
天文专家介绍,4月28日,以“长庚星”姿态现身的金星将迎来最亮,在西偏北的夜空中大放异彩,艳丽无比。
金星是整个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最亮的自然天体。金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太白”,当它早晨出现时,人们称它为“启明星”或“晨星”;当它黄昏出现时,人们称它为“长庚星”或“昏星”。天津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李梅丛介绍,作为地内行星,金星距离太阳和地球都不算太远,加之其表面被浓密的大气所覆盖,反照率很高,因此看上去非常明亮。
——新华网
2
科学家最新研究:与恐龙食性差异或助鸟类躲过大灭绝
▲植食性古鸟类(左)和小型掠食性恐龙(右)的生态复原场景。与肉食性恐龙同处在一个生态系统下的中生代鸟类,演化出不同的取食习性,例如以种子、果实为主的植食性和以小型昆虫为食的杂食性,避免了直接与肉食性恐龙的食物竞争。 郑秋旸/绘图 摄
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中,陨石撞击地球及频繁火山活动,使地球终年不见天日,依赖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最终导致植食性、肉食性恐龙等相继灭绝。在这一食物链崩溃引发的大灭绝事件中,恐龙的后代鸟类为何得以幸存?这一学界长期关注的古生物演化谜团,近日被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破解——与恐龙的食性差异,可能是鸟类躲过大灭绝而幸存至今的关键。
4月25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李志恒团队与台湾同步辐射研究中心等多家合作单位,共同对与鸟类亲缘关系最接近的非鸟类恐龙至古鸟类的牙齿演化特征进行探讨,研究成果揭示,鸟类与恐龙之间食性的差异很可能是其能够躲过6500万年前灾变的关键。
——中国新闻网
3
研究发现:海洋最大灭绝或由缺氧导致
4月26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团队与美国学者合作,对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海洋生物灭绝展开研究。科研团队发现,在大灭绝前后,全球海洋处于明显缺氧的环境,这或许是导致灭绝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已知地球历史上,曾出现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让超过80%的海洋生物和大部分陆地生物灭亡。这也是有史以来海洋生命遭受的最惨烈打击。对于灭绝因何发生,数十年来科学界提出很多假说,包括天体撞击、海洋酸化、极端气候变暖等。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4月刊印的国际地质学期刊《三古》上。
——新华网
4
中外学者实现无反射镜下单向辐射
▲通过操控拓扑荷演化,实现单向导模共振态。图片来源: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副教授彭超课题组与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学者合作,从拓扑光子学视角提出一种在单层硅基板上不依靠反射镜而实现定向辐射的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4月2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
单向辐射作为研制大规模光子集成和光子芯片的关键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高性能光栅耦合器、高能效激光器及激光雷达光学天线等,目前大多通过分布式布拉格光栅反射镜、金属反射镜等镜面反射实现。然而,片上集成时,反射镜不仅体积大、结构复杂、加工难度高,还会引入额外的损耗和色散。
——《中国科学报》
5
距地456光年的系外行星中发现被蒸发的气态金属
一支国际天文研究小组近日在一颗距离地球456光年的系外行星的大气层中发现了被蒸发的气态金属。这颗被叫做“热木星”的行星位于天鹅座内,编号为MASCARA-2 b,围绕着蓝色恒星KELT-20运转,公转周期为3.5天。该行星体积几乎是木星的两倍,但距离母星只有500万英里(800万公里),大气层温度超过3140°F(1,727°C)。
热木星一直是太空科学家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因为理论上来说这颗行星不应该存在。在大约25年前,天文科学家的共识是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气态巨行星会被限制在行星系统的外围、较冷的区域,而小的、岩石状的行星会在较暖的内部区域占据主导地位。
——环球网
来源:今日科协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习近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1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