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南方
编辑 | 美龄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得圆满成功,一曲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寰宇、震动世界!在中国航天史上,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时刻,中国成为了继苏联、美国、日本、法国之后的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制发射火箭卫星的国家,中国人探索宇宙、遨游太空的征程从此展开。从此,4月24日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就成为了“中国航天日”。
50年后的今天,“东方红一号”依然在太空中遥望着我们,也祝福着祖国。从零到一,东方红卫星拉开了中国空间事业的序幕,也见证了中国卫星事业的发展历程。
谈及当时的情况,“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孙家栋说:“那个激动的心情确实没办法说,你可以想象那个时候中国的条件,能把第一颗卫星弄到天上去,确实是一个螺丝钉都是中国自己搞的。真是感觉扬眉吐气。”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一生与中国航天相连。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背后都有他筹谋、忙碌的身影,可以说他的人生就是一本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这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的颁奖词,虽然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孙家栋传奇的航天人生。
回顾几十年的工作,孙家栋认为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他这样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多年放卫星,说到关键的几次人生转折,他概括为一句简单但掷地有声的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两年后因为一顿红烧肉,他才正式与航天结缘。
1950年的元宵节,本打算去姐姐家的孙家栋听说学校晚饭加餐有红烧肉,没能抵挡住红烧肉的诱惑,留了下来。晚饭时,学校主管人员到饭堂向学员们宣读了这样一个通知:为了加快建设中国空军的步伐,新中国的人民解放军空军要在学生中挑选人员,有意者可立即自愿报名接受挑选。不满21岁的孙家栋填报了从军申请。当天晚上,他便怀着对祖国、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登上了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校的列车。一夜之间,他从一个踌躇满志的学生,变成了一名精神抖擞的军人。
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留学7年后,孙家栋带着“斯大林金质奖章”登上了归国的列车。当时聂荣臻元帅受中央委托,正在筹建导弹研制队伍,孙家栋被抽调进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造卫星”的宏伟设想。在聂荣臻副总理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把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项重点任务,代号为“581任务”,并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
在没有资料、经验、专家的情况下,研制“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卫星,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彼时,国外卫星纷纷上天,孙家栋抱着时不我待,再晚就要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的心态,投入了到忘我的工作中。他带领科技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
“东方红一号”研制的关键阶段,正值“文革”时期,各分系统的仪器做出来后,都被认真镶嵌上一枚毛主席像章,有的像章还很大,导致卫星超重问题严重。孙家栋作为“东方红一号”总体技术总负责人郑重地向周总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他说:“从政治感情上来说,大家出于对毛主席的热爱,在卫星仪器上安装毛主席像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从技术角度讲,一是质量超限,二是卫星上天后会对运行质量产生影响。”这马上引起了周总理的重视,周总理说:“政治挂帅的目标是要把工作做好,而不是要把政治挂帅庸俗化。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要有科学态度。”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宇宙唱响了新中国的《东方红》,那一年,孙家栋41岁。“消息公布以后,我们坐车就往天安门广场跑,到那里时根本进不去,人山人海地都在庆祝。”
孙家栋清楚认识到,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自己肩上的担子还很重。之后,孙家栋先后主导和参与了“实践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等卫星的发射工作。每一颗卫星升空,都记载着孙家栋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都永远记入中国的航空史册。
“卫星发射是一项高风险工程,每次发射,不到卫星入轨的那一刻,谁都不敢说百分之百成功了。我也有过不少失利的教训。”在面对记者时,孙家栋这样说,“这么大件事,最后按按钮的时候掉链子了,你能受得了吗?尤其是技术牵头的人。”1974年,孙家栋带领着团队研制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发射前出现意外。火箭点火升空20 秒后就爆炸了。这次惨痛的经历,孙家栋至今记忆犹新,“我跑出地下室,只看见沙漠里一片火海,整个脑子一片空白,痛哭起来。”
现场一片火海,之后的三天三夜,他和同伴一点一点寻找碎片。最后发现,是火箭中一根导线的铜丝在发射的震动中断了。想到团队几百人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孙家栋一个人跑到房间大哭了一场。这件事让他明白了,在航天发射中,质量是第一位的,一个极细小的故障都有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多个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孙家栋则被大家尊称为“大总师”。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所有中国航天发展的关键事件,他都是参与者、亲历者。
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他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
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很多人不理解,问他:早已功成名就的您为什么还要接受一项又一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辉煌的航天生涯就有可能蒙上阴影。但孙家栋没有一丝犹豫。“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他说,“这是一个航天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忆往昔峥嵘岁月,敢争先只争朝夕,孙家栋将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即使是91岁高龄,他仍然在为中国的航天梦呕心沥血、奋斗不息,并且对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充满渴望和期待。如今,孙家栋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让“中国航天的触角能够伸向更加遥远的太空”。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这样的老科学家令无数人深受感动,也激励着青年一代接过航天火炬、传承使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1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