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写出“理”来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中学 王中意
此文刊发2020年月《作文》高中版
“理”,字从玉,从里,里亦声。“里”指“里边”“内部”。“玉”和“里”联合起来就表示“玉石内部的纹路”。“理”的本义是指玉石内部的纹路,引申义为顺着玉石内部的纹路切割玉石,此时“理”变为动词。再引申就是顺着事物内部的道理做事,顺事而为。所以我们理解“理”时,一般都会这样表达:理,指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也指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韩非子·解老》中这么说“理”: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从写作的角度看,“理”就是作文结构的“脉理”“文理”,内容表达的“事理”“哲理”,写作思维的“理性”“理趣”。
一、作文结构的“理”
“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建筑物的内部构造和整体布局。汉代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里有“于是详察其栋宇,观其结构”;唐朝姚合《题凤翔西郊新亭》诗中“结构方殊绝,高低更合宜”;清代黄钧宰《金壶浪墨·起蛟》中有“金陵陈氏园,结构玲珑,规模略小”;朱自清先生在《欧游杂记·威尼斯》中也有这样的文字“这是很巧的结构,加上那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后来,“结构”常指诗文书画等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我们把写作比作“造房子”,就是为了讲“结构”。
结构是讲“理”的。这种“理”,是文章中材料组织的“脉理”“文理”,也就是逻辑结构。我们写作时,常常有三种逻辑结构:时空逻辑结构、情感逻辑结构和事理逻辑结构。所谓“时空逻辑结构”,即按照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等逻辑线索来组织文章材料的结构方式;所谓“情感逻辑结构”,即按照心理感受、心理活动、情感变化、态度转变等逻辑线索来组织文章材料的结构方式;所谓“事理逻辑结构”,即按照对比、平列、渐进、因果、转折、假设等逻辑线索来组织文章材料的结构方式。一般而言,时空逻辑和情感逻辑更适合记叙抒情类的文章写作,而事理逻辑更适合议论类的文章写作。不过,各种结构方式也不是严格独立的,有时也可以穿插使用。
二、内容表达的“理”
“文以载道”出自宋代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的货物,通过车的运载,货物才能到达目的地。狭义地从作文角度来理解,就是我们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理”,这里的“理”就是事理、哲理,就是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启迪人们做人的道理和观点。
中学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状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自我意识觉醒,发现自我内心世界,独立精神逐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开始逐渐形成,并且期待成为生活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尤其是高中阶段,他们开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更倾心于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开始独立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他们的这些变化和想法,除聊天之外,最多的还是通过写作来表达,文字只是一种载体,道才是根本。
三、写作思维的“理”
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当我们拿起笔准备写作时,其实就是想要解决某个问题,思维就这样产生了。因为在确定主题、选择素材、思考结构时,大脑就会不自觉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这就是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思维的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所以,写作思维的“理”,就在于“理性”和“理趣”,“理性”就是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理趣”就是要有创造性思维。
作文怎样写出“理”呢?
1.在看中悟理。世界万物,无不蕴藏着“理”。日月星辰的永恒,花草树木的代谢,虫鱼鸟兽的生死,都是自然之“理”;人间万象,更是“理”在其中,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爱、憎、惭、惧,都有“理”。看,就是观察,我们在观察中思考,所以能悟出其中的“理”。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看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景,才会发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感慨。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只要用心体会,我们就能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一只蚂蚁找到了食物,但由于食物的体积太大,它自己无法搬运,便立即回巢,通知伙伴,大家团结起来,随即搬运成功。我们也是如此,如果不团结,就会像一盘散沙,一点力量都没有,精诚合作,就能屹立不倒。仙人掌生活在沙漠地区,那里酷热无比,还有许多猛兽,处境十分危险,但仙人掌生活在那里许久,却不见它绝种,这是因为它为了适应险恶的环境,长出了尖锐的刺,使猛兽无可奈何。这告诉我们,必须学会克服困难,外在艰苦的环境,要靠自己的坚强毅力去解决。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穿梭,那是在教会我们勤劳。夜来香绽放了,又萎谢了,如果说落花残叶曾代表着一个个绚丽的生命,那么它实在是太短促了。花蕾初生的光彩转眼间化为死寂的干枯,蝴蝶在夏季的热闹后也会僵死在花儿的冷香里!虽然,它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现了自己最美好的样子,这就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我们观察人性就会看到,人有勤劳、善良、节俭、热情、爱心、助人、细致、认真、诚实、正义、勇敢、慷慨、谦虚、理智、坚毅、刚强、果断、恒心、坦诚、直爽、乐观、感恩、宽容、责任心、同情心、怜悯之心、宽宏大度、爱憎分明、敢于担当、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坚韧不屈、懂得报恩等优点。但同时人性也有弱点,如贪婪、爱慕虚荣、好高骛远、心胸狭窄、自大……当我们在观察中思考,就是在悟理了。
2.在情中悟理。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情理是交融的。情中悟理,要努力把文章的“情”写出来,“理”自然也就有了。
写尽物性情自来。常言道“懂她才能爱她”,对于世间万物,也是只有懂它,才能写它。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写烈日:“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天上的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很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你看看,如果没有在夏天的太阳底下待过,老舍先生怎么会写出“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如果没有在夏天的太阳底下走过,怎么会写出“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这告诉我们,世间万物,要先懂它,才能写尽物性,情才会来。
写好细节情自来。有同学这样写奶奶照顾生病中的爷爷:“奶奶用勺子搅合了一下碗里的小米粥,小心翼翼地尝过之后,舀了一小勺送到爷爷的嘴边……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这里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眼前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幅感人的画面,感动之情自然就来了。写细节,要学会从整体写到局部,且局部要精雕细琢;从概述写到具体,最好举例具体表达;从平叙写到修辞,让表达生动形象;从自身写到他身,从侧面进行烘托。抓住神态写变化;抓住动作写过程;抓住语言写对话;抓住心理写猜想。把细节写好了,情自然会来。
3.在写中叹理。学生写作文,虽然心中有“理”,但却不知从何落笔。要把“理”写出来,就要学会“叹”理。“叹”就是感慨,在记叙了某个事件后,在描述了某个场景后,要会在心中长“叹”一声,“叹”什么呢?“叹”自然规律,“叹”方式方法,“叹”人生人性,“叹”社会趋势,“叹”理想未来。这样一“叹”,理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如:一小作者在记叙飞虫在困境中顽强挣扎最后重获生命时,一声长“叹”,发出感慨:“我忽然意识到:生命中会有太多的遗憾,但人要学会坚强,学会长大,对于困苦和迷惘,我们应该微笑面对。我相信,成功是通过一步步努力得到的!只要努力过,即使失败又有何妨!蓦地,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洒满阳光。”在表达“理”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借力。向谁借力呢?向名家借力,向名句借力,运用名人名言来讲“理”。如有学生在记叙了社会上有人为名利而失去尊严和人格的事件后,就可以借力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序》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作文要写出“理”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掌握了一种写作技巧就能写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平日里多阅读,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理”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张华.求序避俗:高考作文的结构技术[J].语文教学通讯,2019(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王中意,广东省深圳市横岗中学语文教师,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从事语文教学33年,研究情理语文,语文教学的主张是“读读写写学语文,走走看看悟人生”,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小学管理》、《语文知识》《作文》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几十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99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