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长大了才知道,女孩子长大是没有家的。”这是一个女孩看着街上车来车往、车笛声交错、行人行色匆匆时的有感而发。
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心酸,再就是无奈。
家于我们来说还是根,有根才不是浮萍。
和朋友聊起结婚这个话题的时候,就说到了家。我说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因为不论结婚与否,到了一定年龄,只有自己的房子才是自己的家。
她不太理解,但对于拥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件事是坚定的。
网络的发达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他人的生活,以前的闭塞,现在的坐在家中就能看到天下事,其中过年妈妈带着孩子住宾馆过年、离婚没有地方去、即便家里一地鸡毛,气出了一身病都不愿离婚的事情太多太多。
究其根本就在“家”这件事上。
有人留言说为什么不回娘家,亲爸亲妈,怎么也不会嫌弃自己的孩子。
这件事就是原则上和实际上的差距。原则上原生家庭就是自己的家,实际上“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观念还是占据主导。
许多人也抱着这个心态回家,但回到家里自己房间成为了他人的房间(特别是有兄弟的家庭),住几天就被父母念叨住差不多就得了的话,伤过许多女性的心。
自然,这不是绝对,但观念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的老人,谁能说是占多数的,我看到的是年龄越大,他们的固有观念越深且越坚信。
买房的观念在女性群体的兴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感。
什么是家?房子吗?那遮阳挡风的地方,殊不知很多人宁愿住在外面、宾馆、朋友家、公司也不愿意回家。
几年前还在跟着父母看电视的时候,就看到过一对夫妻闹离婚的案例,其中丈夫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这是我的家,你滚出我的家。”(大概意思)
在那个年代,很少有人会去想房子的归属,家就是家,结了婚一起住的地方就是家。但到了发生矛盾、离婚等事情的时候,即便单纯是吵架,对方都会以“这是我的家”为理由让妻子离开,这种冲击,在看到了那么多无家可归的人之后,更坚定了女性选择买房的正确性。
因为家已经不能称之为家了。
租房,即便曾经租房稳定,在看到了疫情期间,有的租客被房东限期(有的还只有短短一两天)、前一天告诉房客搬家,后一天房客的东西就被扔了出去、疫情不让回出租的房子等事件之后,租房已不是退路。
亲戚家孩子是个女孩,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买房。她的规划是在攒钱期间,尽可能的让自己多去些地方(这就体现了人脉的重要性),找到自己喜欢且可以定居的城市,这两件事共同推进,在有条件的时候,就着手购房。
工作不一定非要在买房子的城市,房子也不能走没,买了房子照样可以出去工作,当一个人有了明确且坚定的目标时,是什么苦都能吃的,这件事不分性别。
有些道理当你懂了之后就已经晚了,这适用于有想法但无能为力的那些人。
“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体能,也在现实,谁也无法抗拒年龄增长带给身体的一系列的变化。
年轻的时候,听到有人说“年轻真好”的时候,实在无法理解他们在说完这句话之后为什么要叹气,而且还带着一脸苦涩。
现在依然不是太理解,但终究还是明白了一点,就是年轻还有机会。大胆做梦、实现目标,这在年轻的时候,都不是神话。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高晓松,他的家庭(高知家庭),包括他对女儿的要求(心安理得的混日子)这都是建立在无后顾之忧的基础上的。
诚然他也有入不敷出,借钱的时候,但与老百姓的生活相比,还是难以企及的高地。
对于文章开头,那个女孩说的话,对于未婚备好房子、离婚后首先买房子,若有人觉得观念陈旧,或许在经历过这样心酸的人会更理解其中的难处。
古荼荼:一个在写作路上的人,意用文字沟通心灵,一起探索内心世界的奥秘。本文为作者原创,写作不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私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78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