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亚历山大三世和他的家人
历代沙皇的称号都长得令人发指:
三位一体的光荣上帝恩佑的大君主,全部大罗斯、小罗斯的专制君主,莫斯科、基辅、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的皇帝和独裁者,喀山沙皇,阿斯特拉罕沙皇,波兰沙皇,西伯利亚沙皇,陶立克克森尼索沙皇,格鲁吉亚沙皇,普斯科夫的领主,兼斯摩棱斯克、立陶宛、沃里尼亚、波多利亚和芬兰大公;爱沙尼亚、立窝尼亚、库尔兰和瑟米加利亚、萨莫吉希亚、别洛斯托克、卡累利阿、特维尔、尤格拉、彼尔姆、维亚特卡、保加尔以及其他区域的王公;下诺夫哥罗德的领主和大公,切尔尼戈夫、梁赞、波洛茨克、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别洛焦尔、乌多利亚、奥勃多利亚、孔迪亚、维捷布斯克、姆斯齐斯拉夫国君;伊弗里亚、卡塔林尼亚、卡巴尔德尼亚土地和亚美尼亚区域的君主;切尔卡斯亚和山地王公及其他的世袭领主和统治者;突厥斯坦的君主;挪威王位继承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施托尔曼、迪特马尔申和奥尔登堡公爵,总之,一切北方国家的统治者,许多其他国家,东南西北诸地的世袭罔替的继承者、君主和领主。
之所以冠以这样长的头衔,沙皇显然在竭力强调自己的权势和荣光。按西方的传统,一个人的头衔越长,就表示他管辖的地方就越多,权势就越大。俄罗斯的扩张之速无人能及,沙皇的头衔之长,在全世界也无人可比。
1455年,米兰向热那亚派出一个常驻使团。不久,威尼斯人又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规范各国使节的活动,此事被认为是西方近代外交体系建立之始。从那开始,西方外交规则渐渐形成。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基本认同的外交原则是国家主权平等,国际交往互相尊重。
但是在欧洲,有一个国家在对外交往中,表现得异常傲慢。这就是在欧洲国家中最为落后的俄罗斯,它以在外交中表现得盛气凌人为荣。
在学习西方制度以前,“俄国人的国际观念与中国人近似。”那就是大国可以凌驾于小国之上。中国人认为中国的皇帝是天上的太阳,俄国人也是这样。“沙皇是天上的太阳,照亮和月亮和所有的星星。沙皇的恩德不但荫庇了俄国的臣民,而且任何国家的君主都受沙皇的荫庇,好像星星受太阳的照耀一样。”
沙皇尼古拉三世和他的家人
在向西方学习之后,俄国人则致力于利用西方外交规则来让“俄罗斯人高人一等”制度化。
“欧洲的制度同先前时期俄罗斯外交中形成的制度和惯例独特地结合起来了。例如,对于维护国君的荣誉,依然十分重视。……丹麦使节尤里在1710年写道:‘俄国人丝毫不放弃他们自命高人一等的俄罗斯旧习惯;现在,他们又在研究那些可以用来保持并增加他们的尊严和荣誉的外国习惯。’外国使节们都抱怨俄国的官方人士从不先去拜访别人。”[1]
即便到了最致力向西方学习的彼得大帝时期,俄国人也不愿意放弃俄罗斯的“独特尊严”。
彼得大帝雕像
“在礼节方面,彼得一世的外交官常常和他父亲的外交官一样吹毛求疵。”“即使彼得本人也还没有放弃陈旧的荣誉观念,在接见外国使节时,他不带‘帽子,也不让其他任何东西盖住他的头顶’;显然,这是为了可以在念到外国国君称号时不去摘帽子。沙皇站在华盖底下最边沿的地方,不给使节留下靠近自己的余地。所有这些还是十八世纪最初十年间采取的狡黠伎俩。[2]
和中国自然地在根本不了解俄罗斯之前就已经认定俄国斯是“外域小国”一样,俄国人在根本不了解中国的时候就开始鄙视中国人。“他们认为自己国家的国势和地位都要高于中国。”在俄国人眼里,中国是一个半野蛮民族,他们称中国皇帝为“可汗”,甚至对中国皇帝的尊称一度仅是“阁下”而不是殿下。[3]
注释:
1 (苏)В.П.波将金、 С.В.巴赫鲁申、 А.Б.叶菲莫夫、等,外交史 第一卷 (上、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12月第1版,第439页
2 (苏)В.П.波将金、 С.В.巴赫鲁申、 А.Б.叶菲莫夫、等,外交史 第一卷 (上、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12月第1版,第440页
3 (法)加斯东·加恩,彼得大帝时期的俄中关系史(1689-1730年),商务印书馆,1980年03月第1版,第6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8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