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一张前不久传遍全网的图片
你品,你细品
这里首先要对国外的不实言论嗤之以鼻并加以谴责,好在充满智慧的中国网民及时利用国外文字上的漏洞来给予还击,上演了“教你如何用外国话骂出中国味”的神奇一幕,简直是教科书般的回击方式。
不知道怎么读的人可以尝试用汉语拼音来拼读一下,祖安语录证据确凿了。
同样的经典回复还有这么一句:
可以说和 fuuny mud pee 有曲工异同之处
不同的是,fuuny mud pee(放尼 玛的 屁) 是典型“音译”出的句子,风马牛不相及,通常字面上的概念是模糊的,分散的,无法理解的。但它会根据单词的发音翻译出在中文里最适合的它的描述,既能精确传达重点,又不会脱离语境。
比如:“five(废物)”,你在想“PEACH(屁吃)”。
而 right your mother right (对 尼 玛的 对)是典型 “直译”出的句子,即“逐个单词具有逐个意思”,经过中文加工出序列前后,拼在一起就是一段整句。
比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些就是我们最常说的“中式英语”,也叫“中式俚语”。
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地域性强,较生活化。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有时俚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相信当老外听到这些话后,你甚至能脑补出他们一脸懵逼却还在仔细思考,到处查阅的囧样子。
这种感觉就像是温州话,对方骂骂咧咧的说一通,不明觉厉的外地人可能以为是热情好客的温州老伙计要请他吃饭。
中国人的智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且拥有极高的创造天赋,善于活学活用,无师自通,这一点尤其提现在语言文字方面。
不信是吗?想想上小学时刚开英语课,背单词的时候基本上每个孩子都做过的事情。
“duck(大科)” “house(浩斯)” “hand(汗的)”
日语呢?照吃不误。
わたしは(瓦达西瓦) ありがとう(阿里嘎多)
(这回知道了为什么语文课总要排在英语课前头了吧?)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是祖训,更是中国人自古流传下来的智慧象征。
韩语也是如此
当然,论借鉴能力,这种事情我只佩服外国人。(狗头)
外国人学汉语同样也借鉴了我们的方法
“汉语学的好,外语会的早”,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汉语的海纳百川和共通性,导致它可以完全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是全世界文化,简直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世瑰宝。
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说:
“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
比如:
“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这个词,共由45个字母组成。
怕了吗?这要是罚写个100遍会不会当场自闭?
而将它翻译成中文只有三个字:
“肺尘病。”
所以很多国际机构的英文名称才会有“简称”这么一说啊!三个字比全都读出来要开心多了好吗?
中文除了有较为官方的传统用法,在当下躁动的网络时代,将汉字和汉语再次开发成适合“网络风”的“主流体”,成了年轻群体最喜欢交流揣摩的事情,沉浸于此,不能自拔。
比如红极一时的火星文。
菿疧媞丗堺嘘伪,还湜亽嘘伪。━∞●'°
当然,汉语言的玄妙之处,不止老外无法深入理解,很多时候就连中国人自己都容易绕进去,你偶尔也会看到中国人给中国人翻译中国话,这么让人深思的一幕。
比如:
“中国有两种体育最没悬念,一种是足球,谁都赢不了,一种是乒乓球,谁都赢不了。”
这句话翻译起来就比较麻烦了,如果逻辑感不强的人来翻译的话,差不多还是原句。
所以说,汉语言这种经历过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的产物,这其中包括的文化和底蕴,人们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最高境界。
(本文章图片素材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5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