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最近和闺蜜打电话,总是能听到她和我抱怨:"我家孩子也不知道怎么了,整天在家里就是不听话,总要跟我对着干。"
原来因为疫情期间孩子还要待在家里用电脑上网课,闺蜜怕孩子看太久电脑眼睛看坏了,就让孩子晚上少看一会电视,早点睡觉。说了好几天,孩子却把她的话当做耳旁风,一点也不听,甚至昨天两人还为此吵了一架。
除了这件事,孩子平时也很不听话,闺蜜说东他就要往西,吃饭、睡觉、整理卫生等等,闺蜜每天说的口干舌燥,孩子还是毫无反应,甚至直接说"我不"。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可能因此而发脾气、打骂孩子等等,其实这是因为家长们没了解心理学上的"逆火效应"。
避免亲子之间的"逆火效应"
通常来说,我们会认为,最好且最快让别人改变错误观点的方式就是讲道理,用事实说话。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我们认为最温柔、最不伤人的反驳可能会产生反作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逆火效应"。
逆火效应,是由美国记者大卫·麦克雷尼提出的。意思是,如果你试图用新的想法去更新或者反驳别人的旧想法,这些新信息或者证据就会威胁到接受者的自我认知,从而激发出负面情绪,产生逆反和反叛的心理,导致接受者对旧想法更加坚定不移。
在亲子之间也是一样,我们经常会发现有时候我们的言语对孩子起到的是反向作用:让孩子不能玩,孩子偏要玩;让孩子不能吃,孩子就偷偷吃;让孩子不要踩水坑,孩子却就要踩着水坑过去……
我也曾经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回答自己的青春期感情问题,就有一条高赞回答说:"什么时候坚定自己感情的呢?就是在周围人都说我们不能在一起的时候。"
这其实也和叛逆、逆反心理有关,其实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时候,可能只是因为对方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种态度,我们产生了负面情绪,不仅不会采纳别人的建议,甚至还产生了抵触心理,越发坚持己见,最终也没有改变想法。
所以在亲子关系中,我们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因为这种心理很容易导致亲子矛盾的发生,让家庭处于一种消极、充满怒气的氛围里,孩子和家长的关系也会随着"逆火效应"的升温而越发疏离。
了解"逆火效应"产生的原因
要想避免"逆火效应",我们必须知道"逆火效应"产生的原因。
1.从记忆生成的角度看
如果从记忆生成的角度来看,"逆火效应"是因为人的大脑中有无数的神经元相互联结,而神经元在经受过一次次的刺激后会逐渐被强化,所以当我们坚定地相信某个观点的时候,同时也就反复刺激和强化了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从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
可能孩子在当时并没有特别坚定自己的想法,但是经过和父母的争吵,刺激了他的神经元,反而会因为想要捍卫自己的观点而做出相反的事情。
2.关于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反映,说再多也是浪费
我们要知道的是,当父母提出了和孩子本身意愿相左的意见时,孩子接收到的信号是:这种意见会对他的情绪、利益等造成损害,于是处于一种本能的防护意识,产生出一种傲慢、反驳、气愤的行为反应,从而阻碍了两人意见的达成。
美国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将这种傲慢的行为反应称作"GET"。"G"指的是收获(Gain),即孩子的个人利益;"E"指的是情绪(Emotion),即孩子的情感,他所有的不安全感和恐惧;"T"指的是势力范围(Territory),即孩子的地盘、领地。
也就是说,孩子出于极度的自我防卫、极度的情绪化,比如要面子、保护自身利益观点等,都会阻碍双方的沟通。
3.关于孩子:他们更关注自己认同的观点
其次因为孩子与父母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也很容易发生意见的冲突,因为每个人都更关注自己认同的问题。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选择性注意",也就是说,人们更关心、也更愿意选择和自己的固有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掉自己不感兴趣的,或者和自己观点抵触的信息。
这就提示我们,如果给孩子提建议,或者要求孩子做什么,我们如果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孩子分析问题,并且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所以父母的"语言能量"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做好这3点,完美避开"逆火效应"
那么说了这么多,家长和孩子在沟通过程中究竟如何完美避开"逆火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和谐地达成统一意见呢?
在这里我提出三条意见:
1..孩子不想做的时候,少施压
就拿孩子写作业的事情来举例子,相信这是家长操心孩子事情的前三了。
经常会听到有家长这样说:
"今天如果没把作业写完,就别想……"
"我这都是为你好。"
"我们每天辛辛苦苦出去工作,你怎么就不懂得体谅我们?"
"作业今天晚上就要写完,写不完看你怎么跟老师交代!"
"每天就知道看电视,如果你能把看电视一半的精力用在学习上……"
你是否对上面的话语很熟悉?当孩子退缩不想学习的时候,是不容易被说服的,这要靠孩子自己的领悟。
就算我们说的再有道理,我们常常容易表现出的咄咄逼人的态度也会让孩子将事情推得越来越远。
聪明的家长不会将任何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因为他们清楚,一味的施压是没用的,想办法调动孩子积极性才是真理。
所以当孩子不想做某事的时候,父母的循循善诱比咄咄逼人管用。
2.改变话术,让孩子得到尊重
前面说过,父母咄咄逼人的态度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改变话术就变得很重要。
在平时我们让孩子做什么事情时总是习惯性用"你快点去……""你现在去……""你现在给我……""不能、不行、不准……"这些祈使句或者命令的语气,但这种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反而赌气不做。
卡耐基曾说:"如果你仅仅提出意见,而让别人自己去得出结论,让他觉得这个想法是自己的,这样不是更聪明吗?"
所以我建议家长们平时多用"询问"语气,不仅会让孩子有受尊重的感觉,也主动让渡了决策权,让孩子决定自己的要怎么做,大多数时候如果我们这么做,孩子更容易和我们的意见达成统一。
3.和孩子一起沟通解决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更习惯于提出问题,但很少帮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
比如就拿例子中闺蜜害怕孩子看电脑把眼睛看坏了,于是让孩子少看电视,在这里,闺蜜直接提出"眼睛可能会看坏"的问题,但没有帮孩子分析和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觉得孩子习惯不好,或者希望孩子改变哪些行为,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沟通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孩子会获得成就感和掌控感,因此这样定下来的决定会让孩子更愿意遵守,同时也更具约束力。
总而言之,要想孩子听话,我们一味责骂、打骂都是没用的,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方式,才能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
我是木木妈妈育儿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52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