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三公指的是什么官职,袁绍家族为何能做到“四世三公”的地位?

三公指的是什么官职,袁绍家族为何能做到“四世三公”的地位?

三公指的是什么官职,袁绍“四世三公”是如何得来的?

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后,便设立三公九卿,这种政治制度深刻地影响了其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秦汉时期,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所谓:“三公论道,六卿分职,”指的就是由三公共同处理事务。


三公

①丞相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百官之首,是皇帝以下最重要的官职。

②太尉是掌管全国军事,百官里面最高的军事统帅,其地位和丞相相等。

③御史大夫是诸御史之首,其地位仅次于丞相和太尉,是丞相的副手,掌监察,辅助丞相处理政务。


秦朝和西汉,历来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为中央最大的三个官职。因为三公手中掌握着实权,有时甚至能和皇帝的君权相抗衡,这种局面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改变。

自汉武帝就开始削弱相权,但西汉末年还是出现了王莽篡汉。等到刘秀建立东汉之后,为了避免这种强臣篡位的可能,便开始大力削弱“三公”的权力,扩大尚书台的作用。“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刘秀逐步架空了三公的权力。

王莽篡汉之后,丞相改为大司徒,太尉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所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的时候,太尉、司空、司徒是三公。在三公之上,又设置太傅一职,称为“上公”,只不过太傅并不常设。

纵观东汉时的三公,相比秦朝和西汉的实权在握,已经是徒有虚名了。


袁家为何能四世三公

虽然东汉时期,三公的含金量已经严重缩水,但名义上仍然是最高官职,那么为什么袁家可以四世三公?

这就涉及到了两汉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在西汉早期的时候,“非功不侯,非侯不相”,做官的权力被功臣勋亲集团垄断。


这种情况到了汉武帝时期,出现了转变。汉武帝为了获得大量人才,也为了避免功臣勋亲的掣肘,下诏命令郡守每年要推荐一到两名孝子廉吏,称为“举孝廉”,否则就是郡守失职,要受到相应的惩处。

到了后来,这个选举人才的制度,就形成了一年一举的郡国孝廉。但察举人才的权利,却不是所有官员都具备的,需要是三公九卿、政府大僚或者地方郡守这样的高官才行。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袁绍家族为什么能四世三公了。举孝廉的时候,并没有一定之标准,察举之人的主观意愿占了很大成分。当袁家第一代三公——袁安(历任司空、司徒)出现后,他便可以大量举荐孝廉。

而东汉时期,人们对名节看得很重。这也是当初刘秀有意引导的结果,避免再次出现王莽那样的大臣来篡夺皇位。人们对举荐自己的高官,视为“恩主”,对恩主报答的观念深入人心。当袁安举荐了其他人为官之后,为了报答袁安,最好的办法便是举荐恩主的子弟为“孝廉”,从而踏上为官之路。

假如恩主子弟正好在自己郡内,则是极为简单的事情。即使恩主的子弟不在自己郡内,也可以辗转请托,以达到报恩的目的。当时的社会风气,热忱于效忠个人,而不是朝廷。因此,有地位的家族,其地位越来越高,声势也像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

这样,仕途由原来被功臣勋亲把持,转化成了被一个个大家族所把持,从而形成了世家门第。门第是东汉后期政治权势重心所在,当时大大小小的门第,相互之间互通声气,形成了一股股巨大的力量,也是东汉末期割据势力形成的重要原因。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的门阀政治现象。

而具体到袁绍一家,便形成了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现象。因为只要不是太傻,袁氏家族做官的机会远比其他人多得多。另外一个家族便是弘农杨氏,也是和汝南袁氏类似的情况,被曹操杀掉的杨修就是出身弘农杨氏。曹操借杀杨修,从而敲打世家大族,自有其深意在里面。

所以当诸侯联军讨伐董卓时,才推袁绍为盟主。因为“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这些门生、故吏为了报答“恩主”,相当部分会响应袁绍的号召。这也是曹操对世家大族,既联合又打击的根源所在。l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3808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