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为王,败者未必为寇:看那中国历史上败也为王的英雄们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也被称之为“成王败寇”、“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这个成语出自元代戏曲《犯长安》,李傕道:“雄兵十万吾为首,昼夜兼程朝西走,这次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夺了长安为董公报仇。”说是李傕率领10万雄兵征战要为董卓报仇,李傕正是东汉末年董卓手下第一员大将,负责率领董卓的“飞熊军”,“飞熊军”是董卓麾下最为精锐的军队之一。在进兵过程中,李傕被吕布的军队攻打之后败退逃亡。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规律,这甚至是全世界古代历史上的规律,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那些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失败了的统治集团,即便他们拥有强大实力、得到民众拥护和人民认可,即便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也自然要被胜利者无情“抹黑”成“贼寇”的形象。
但事情也不尽然,胜者为王,败者未必为寇,中国历史上败也为王的英雄亦为数众多,比如项羽、吕布等。
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有首《夏日绝句》专门写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认为,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杰”,死了也是“鬼雄”。项羽虽然在楚汉战争中败给了刘邦,但并没有因为其战败而被描述为贼寇。相反地,项羽作为“西楚霸王”的英雄气概依然不减,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诗句依然被人传唱。不仅李清照认为项羽是“人杰”“鬼雄”,世人多认为项羽是光明磊落、勇猛天下的大英雄,失败了,却依然以“西楚霸王”的形象示于后人。
影视剧中的项羽形象
吕布,东汉末年著名将领,是该时期的群雄之一,字奉先,汉族,原来是丁原麾下的将领,受人唆使而将自己的顶头上司丁原杀害,之后归附于董卓,董卓将其认为“义子”。之后,吕布的老毛病又犯了,其受司徒王允的唆使,遂将其义父董卓杀害,之后依附于袁绍、张杨。
公元194年,吕布进攻兖州,和曹操进行持久的战斗长达2年时间,曾经战败曹操,导致曹操巨大损失,但是最终还是被曹操打败而逃到徐州,依附于刘备。
违犯自己的上司,似乎成为吕布的“职业习惯”。依附于刘备的吕布,他哪里是甘居刘备手下的人呢?正当刘备和袁术进行如火如荼战斗的时候,吕布乘人之危占据了徐州,将徐州据为己有,吕布和刘备两人一会儿进行战斗,一会儿又和好结成军事同盟,或者直接依附于刘备。
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吕布先是打败了刘备,之后又将夏侯惇击败。夏侯惇是曹操手下第一猛将,夏侯惇被吕布击败之后,令曹操坐立不安,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攻伐吕布,于是才有了著名的“水淹下邳”一节,吕布的手下叛变而导致城破,吕布也被曹军抓获,之后被曹操处死,吕布所骑的赤兔马被曹操占据,后来曹操将赤兔马送给关羽。
作为一名失败者,吕布也自然难逃“成王败寇”规律的影响。所以历史上将吕布描绘为善于叛变、违犯自己上司的形象,这是有意丑化吕布而导致的。实际上,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各集团之间尔虞我诈,不同的集团一会儿和,一会儿战,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就连刘备也曾经归附了许多军阀。
但是,吕布确实太英雄,即便人们对他进行丑化,也难以掩盖他的英雄气概,他虽然败了,却没有沦为“寇”的地步,而是依然稳居英雄榜,人们还是将其视为一个大英雄。
吕布的勇猛是天下闻名的,被人们称之为“飞将”,当时就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说法,吕布实乃三国第一猛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21309.html